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咏柳

贺知章。
B 《乐府》是唐代的音乐机关。
C 《乐府》是指古代的一种诗体。
D 《乐府》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民间歌谣。
答( )
阅读

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28个字,艺术上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是咏物诗,从“咏柳”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了,是歌咏柳树的。这首诗的确是
处处扣紧柳树来写的。但是我觉得诗人所歌咏的决不仅仅是柳树,他是借着柳
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人们对于春之来临,往往是从自然界的变
化中得知的。水的解冻,燕子的北翔,都是春回大地的信号。不要忘记,柳树
也是一位报春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早在五九、
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丝儿新绿了。贺知章借着描绘
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很能唤起读者共鸣。咏柳,而不局限于柳,借
咏柳而咏春,这是高出于一般咏物诗的地方。
其次,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于纸面之上。特别
是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她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吹到哪里,
就把勃勃的生机带到哪里。她剪破严冬的笼罩,裁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她的轻
捷,她的锐利,随之而来的创造的喜悦——种种美好的想象都可以由这两句诗
产生出来。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
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面。这首诗正是
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
造性的劳动。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不多
见。
第三,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名“碧玉妆成一树高”,
先写总的印象,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单就柳枝
作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句、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先勾出轮廓,再添枝
加叶补充细节。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前两句是描写形容,碧
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怎样高上去,柳枝怎样垂下来。后两句写柳叶,如果
还用这种写法,说柳叶怎样细,怎样嫩,好像是刚刚剪裁出来的一样,那就显
得呆板了。诗人在后两句换了一种写法,不对细叶作任何形容,也不打什么比
喻,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描写的重点悄 悄地转移到春风上来,是
春风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艺术境界之外,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
者耳目为之一新。
1 用“‖”线将这段文字划分为四个部分。
2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意。
① 。
② 。
③ 。
④ 。
3 文中“首先”“其次”“第三”词语的使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
4 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
号中。
A 比喻、拟人 B 拟人、排比
C 比喻、排比 D 拟人、想象
答( )
5 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一、1 D 2 B 3 A 4 B
二、略
三、B
四、1 C 2 D 3 A 4 C
五、B
阅读

一1 第一部分:第一段,第二部分:第二段,第三部分:第三段,第四部分:
第四段。2 ①对诗歌的艺术鉴赏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②从诗的类别鉴赏 ③
从诗的意境鉴赏 ④从诗的意象鉴赏 3 标明鉴赏的层次 4 B 5 确切地表达了
诗人用“剪刀”比喻“春风”的妙处。

                                                                                                                                                                          
(教学新理念)课程咏柳
13.2.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点击下载:13.2.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方案13.2.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上一页  [1] [2] [3] [4] [5]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咏柳,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15.1.1 图形的平移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最后一课
    背影 (电教公开课)
    《风景谈》教学材料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故都的秋
    诗词五首
    §15.2.2 旋转的特征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口技》教学参考
    §15.3.1 中心对称(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大自然警号长鸣》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