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静态和动态》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指导自学

〈一〉我们以往学习“读写例话”时,一般采用哪些步骤和方法?

〈二〉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文。

1什么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举例说明。

2《鸟的天堂》一文中,哪些是动态的描写,哪些是静态的记叙?

二、联系“读写例话”内容和自学情况,引导学生理解静态和动态的概念。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疑导思

生:我觉得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是处于动态,而不是静态,因为他的脑子在动。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如果不动,我们就说它处于静态,如果在动,我们就说它处于动态。

〔深入浅出,老师煞费苦心。“用眼睛能看到的”实质便是观察。教师不用“观察”使学生理解更确切。〕

现在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特点是听得最认真,大家看看她聚精会神听课时是什么样子?

生:她聚精会神听讲时,身子挺得很直,两手背在后面,眼睛不时地注视着老师。

师:是不时地注视着老师,还是一直地?

〔好!〕

生:是一直地。

师:对!那么她是处在什么状态?

生:(齐)静态。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处于动态,可大家为什么认为是静态呢?

生:因为脑子动,我们看不见。

〔老师的话印入学生脑中,证明学生在积极思考。如果前面用了“观察”,未必会起这样的作用。〕

四、联系重点课文《鸟的天堂》,加深对静态和动态的感性认识。

师:我们回忆一下,刚学过的《鸟的天堂》一文,作者主要写了什么的静态,什么的动态?

〔还怕学生不理解,联系已学过的课文,进一步考查,这样转入联系重点课文,底子更扎实。因而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生:作者写了大榕树的静态,鸟的动态。

……

师:作者怎样写的大榕树的静态?

生:(读书回答,略)

师:谁能说说作者怎样写的鸟的动态?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师:怎么了?

生:所有这些都是动态的记叙。

师:好,要说完整。有不同意见吗?

生:在《鸟的天堂》一课里面,还有许多鸟活动时的动态,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一只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树丛。”这些也都应当是鸟活动时的动态。

〔多好啊!学生已经把思想深入到例话中去了。〕

师:很好!谁还有意见?

生:“大的、小的、黑的”这些不是鸟的动态,是静态。

〔分辨得很仔细。〕

师:是静态,为什么?

生:因为“大的、小的、黑的”这些不会动。

师:对!这些是写鸟的形状和颜色,不是动态,是静态。还有吗?

生:我觉得“我们把手一拍”和“我们继续拍掌”这是人的动态,不是鸟的动态。

〔很好,一边听一边动脑筋。〕

师:好!你听得很仔细。现在大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了大榕树的静态,又写了鸟的动态。如果作者只写大榕树的静态或只写鸟的动态好不好?为什么?

〔好,抓住了静态和动态的联系。教师抓住了例话的思路。〕

生:因为题目是《鸟的天堂》,如果只写大榕树的静态,或只写鸟活动时的动态,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所以不好。

师:不能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谁来补充。

〔对,看一看学生是否真理解。〕

生:读者就不知道鸟在一个什么环境中是怎样生活的。

师:对,只有这两部分都写了,我们对鸟在鸟在天堂里怎样生活,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联系学习所得,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观察事物时,要注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哪些方面?

〈二〉读书或写文章,注意了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各有什么好处?

六、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深化理解

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以前我们学习了“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今天我们为什么又要学习静态和动态呢?

〔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思维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加深认识。〕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你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了。我们首先要明确,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与事物的特点有什么联系,谁能说一说?

生:静态和动态就是事物的特点。

师:对!我们过去虽然不知道静态和动态,但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注意了事务的静态和动态。因此,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也有很多是生动感人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那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静态和动态就是事物的特点。

〔这段话讲解得深入浅出,教师是用了苦心的。〕以后观察事物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更加生动感人。

七、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写实践,加深体会

〈一〉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运用静动知识评论《东北虎》两个小片断。

〈二〉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写实践谈体会。

师:同学们评论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平日读书或作文中的具体例子谈谈收获或体会。

生:我写《游中山公园》一文,在写樱花时,光写了花的美丽,没有写樱花是怎样落下来的。第二次我修改时,写上了樱花落下来的时候的动态,这样写就比较生动了。

〔谈自己作文的体会,很真切,眼见作文能力在提高。〕

师:谈得很好,谁再讲一讲?

生:《火烧云》一课中,这样写的:“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这是静态的描写。“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这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一静一动,就把文章写活了。

〔眼见读的能力在提高〕

……

生:我以前就愿背一些古诗,今天学习了静态和动态,我更愿意背古诗了。

师:为什么?

生:古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在这短短的四句话里却有静态和动态的记叙。〔好!〕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动态的描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静态的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是作者描写瀑布一泻千里那雄伟的样子,是动态的描写。“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作者描写静态和动态而引起的联想。这样一静一动,静动结合,瀑布流水的样子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学生的潜力!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才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教学新理念)课程《静态和动态》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方案§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教学资料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大自然警号长鸣》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咏柳
    §15.2.2 旋转的特征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最后一课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3.1 中心对称(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故都的秋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口技》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