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资料八年级上历史教案《战略大决战》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对课标的理解

教学设计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价格。

2.教材分析

本课所讲的是战略决战时期的战争过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三大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故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的学生已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通过学习,观看电视电影等,对中国近代的屈辱战争史有较深的了解,正好能与本课的教学实现互动。

4.教学目的

能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5.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对于三大战役,让学生分组讨论,主动参与,结合地图,分析战略意图,强调其战果;教师利用课件,设置图表,插播电影片段,辅助教学。对于解放南京,引朱毛的进军令,结合课件,突出南京的解放宣告国民政府的覆灭;最后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来加深理解。

6.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本课以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为主线,内容丰富精彩,故事性强,故可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讨论法、讲述法、图示法等相结合。并适当插入家乡的解放史,以辅助教学。课后还可组织学生观看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影片。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分析归纳,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还可指导部分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深刻体会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7.材料的准备

下载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示意图及有关电影片段,设计战略反攻后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表和三大战役对比表等制作课件。查找家乡的解放史。

二、教学过程

程序

教 学 设 计

设计意图

创造情景

营造

氛围

课件1,播放电影《渡江战役》片段——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问:该片段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通过学生的直觉与回答引出本课题:战略大决战

动感的面既扣紧本课题,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

分析

切入

新课

课件2,出示解放战争到了1948年秋,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情况表

共产党

国民党

总兵力

战略

士气

后方

让学生了解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决战的时机已成熟。很自然地切入新课。

分组

讨论

突破

重点

一、三大战役

课件3,展示《三大战役示意图》(内容空缺,随讲述逐步完善图中内容),

学生思考:结合地图,分析了解战略决战首选东北战场之故?

课件4,出示三大战役对比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指挥官

重大歼敌区

歼敌人数

战果

意义

辽沈

淮海

平津

1.辽沈战役组、淮海战役组、平津战役组分别完成以上表格内容,教师用课件结合地图,随学生的回答完成图表内容。分别插入:

课件5,播放电影《辽沈战役》林彪布暑辽沈战役及攻占锦州片段

课件6,播放电影《淮海战役》总结该战役及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片段(结合课本让学生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课件7,播放电影《平津战役》我军接管北京城片段。(可点明和平解放北平的伟大意义)

2.中共中央组归纳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填表对比,结合课件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突破本课重点。

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列表设置问题,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

③通过动感的地图和精彩影片片段的展示,形象直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情景摸拟感受历史

二、渡江战役

过渡:引导学生打过长江,维护祖国的统一。

1.强渡长江解放南京

课件8,展示朱毛的进军令,请“中共中央组”的同学们下发(朗读)进军令。

课件9,展示《渡江战役示意图》,动态显示并讲解我军从江阴到湖口500多公里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可插播渡江作战片段或图片)

南京解放,宣告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的覆灭。并插入

课件10,展示我军占领南京时毛泽东书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情景片段。

2.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

3.解放建瓯,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乡土史)

①让学生感受我党领袖的英明决策和胆识气魄;再现渡江战役那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场景,感染学生走进历史

②在这里适当插入建瓯乡土史,能拉近同学们与历史的距离,即培养了兴趣,又增进了爱家爱乡的情感!

活动探究引发思考

课件11,出示课文“活动与探究”的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和小讨论的内容

引发学生探讨: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列表

小结

归纳知识

课件13,师生一起总结归纳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段的历史

爆发的原因:

开始:

解放战争46-49
战略防御 方针:

过程 结果:

序幕:

战略进攻 决战:

胜利:

结果:

师生互动,归纳式的列表小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课外活动

1.练一练:填三大战役对比表

2.阅读“邓小平不坐黄包车”

3.组织学生观看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电影

巩固、拓展知识

三、板书提纲

1.三大战役

⑴ 辽沈战役:歼敌47万人

⑵ 淮海战役:歼敌55万余人

⑶ 平津战役:歼敌52万人

2.渡江战役:

⑴强渡长江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⑵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及意义

⑶解放建瓯,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乡土史)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上历史教案《战略大决战》教育资源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第二、三教学过程)

第二段〔讨论〕

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

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

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判断。这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

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生: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

师:“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学生不懂就主动提问,教师解释,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

〔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

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

 

第三段〔揣摩〕

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举例指导:(先指名读廉颇不服气说的话)我读到廉颇这些话,就停一来想一想。廉颇说的三句话: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棗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棗说明廉颇很不服气;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棗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请同学仿照举例的方法,围绕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这个中心边读边揣摩,允许在小组里“交头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再次举例示范。〕

讨论第三段

生:廉颇不服气,想报复,是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小李同学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吗?

生:(静默一会儿)这个说法不很完整,应该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不服。

师: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导看课文)

生: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我赞同这个见解。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么没有不服?

生: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就是职位比他高。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师一丝不苟,引导潜心会文,求得理解。〕

师: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生: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联系蔺相如的话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生: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

生:这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所以宁可忍让。

师:是啊!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廉颇有错,后来他怎么样?

生: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应该”。可以体会廉颇还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的。

生: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新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师: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合适〕

生:“于是”和“亲自”两个词也可以说明问题。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亲自”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师: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小吴读书很认真,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生: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蔺相如胸怀宽广。(学生插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他们从不和到又和好起来。他们最后和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认识。

〔深化认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生:他们都能认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计较个人得失。

师: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略)总结谈话(略)


 

  
 

(教学新理念)课程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15.1.2 平移的特征
§15.1.2 平移的特征(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方案§15.1.2 平移的特征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大自然警号长鸣》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咏柳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最后一课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3.1 中心对称(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15.2.2 旋转的特征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故都的秋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口技》教学参考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15.3.1 中心对称(一)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