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比一比》评课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6页《比高矮》,比一比是一个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活动,从中体会比较的方法,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罗老师是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的,可以看出,罗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从整体看,好的方面有:
1、组织教学、课堂调控能力强。
对于刚入学还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学生,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罗老师这点做的很好,课一开始罗老师就通过“夺红旗”活动、想不想和老师玩游戏等话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节课下来,老师能很好地调控好课堂纪律,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2、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可以说,课的整体设计很好,从情境的创设到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再到列举生活中什么比什么高、矮,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知、体验高、矮,因为高矮的判断对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的方法,和比较中要注意的问题,如老师说:比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他们?这句话就问得好,让学生的思维有了碰撞,这样,不仅知道比较的方法,还知道比较的条件。教学中,教师组织了学生小组活动、交流,让学生全员参与了讨论和表达的机会。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会比较高矮、长短、厚薄,体验比较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小组活动等,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拿了一本厚的、比较小的字典和一本薄的比较大的笔记本,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如何比较厚薄,指出比较的地方,并用手摸一摸。还有就是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时,教师用直观的教具演示,把弯曲的绳子拉直,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比较要按一定的标准。
4、渗透德育教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利用课本主题图,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所看到的,如: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等,说到两位小朋友送老爷爷过马路,及时地教育学生应尊老爱幼,帮助有困难的人,有机地渗透了德育教育,同时也锻炼了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拓展学生思维。
在课的结束时,老师还很有用心的举了个例子,如:外国的一条河和中国的长江比,谁长?湖南的一座山和广东的一座山,谁高?怎么比较呢?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延伸了课本身,把思维延伸,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值得探讨的方面有:
1、小组活动时很多时候会出现混乱,或是学生不明白要做什么,主要原因是学生活动目标不明确,老师交代不清楚。罗老师在这节课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特别是把目标要求交代清楚外,还安排好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进行活动,这样的小组活动才会有效、有序而不乱。
2、教学中教师叫4个学生演示排队比高矮时,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但老师没很好地利用到学生提供的资源,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不够全面。说到这里,让我想到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中放不开,不敢让学生去多想多说,只是点到即止,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思维的拓展。

教学亮点:       

1、创设学生喜欢的“投篮比赛”这个情境引入新课,并贯穿整个新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讨论、去思考,并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争论中获得新知。

3、自制教具直观形象,让学生亲自操作,自然而然得出“移多补少”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4、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善于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2、              小组合作的目标要更明确。老师可提一些具体的问题讨论。

3、              师生互动时,教师的语言可简练,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师:你为什么不估计18?
    生:最多的才10箱。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个平均数不能比10大,必须低于10。
    师:那我估计2箱呢?
    生:也不能这么低。
    师:为什么?
    生:最少的是6箱。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她的意思是说……
    生:她的意思是说平均数要比最低数的大。
    师:也就是说,估的平均数应该在最高数和最低数之间。这下知道平均数怎么找了吗?
    师:先讨论到这,店老板委托你们帮个忙,下周应该进多少箱冰激淋合适呢?
    生:我估计进8箱,因为前几周的平均数是8箱。
    生:我觉得应该超过8箱,天气越来越热了,要多进点。
    师:你们不仅能从统计图当中发现规律,还能结合天气对下周要进的冰激凌箱数进行预测,了不起!我会把你们的想法带给店老板的,谢谢你们!
    三、结束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能告诉我你最大的收获,最开心的是什么吗?你还有什么遗憾吗?谁能大声地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教学完本课后,感受很多,现就本节课中的感悟进行一下反思和总结。
    一、设计理念:体验过程,学生学会收获
    
    学生的学习重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过程,是我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平均数的教学以往重在公式的运用,历来都停留在问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上,很少去揭示问题的本质。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认知,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在简单的读图过程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生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已经有了认识简单统计图并根据简单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能从个体或总体的角度来比较两队的整体实力。
    三、设计意图及反思
    本节课是利用主题图静态导入的。在设计时我也曾考虑过用动态的跳绳比赛导入,但考虑到耽误时间,生成的数据也不好把握,如果出现余数,学生没接触过会增加新知的难度,另外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考虑到课本中的主题图既有利于学生操作,又有利于他们对“移多补少”的认识,所以采取了直接导入的方式。从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处于原有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冲突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学生认知发生危机,迫切需要解决的情况下引入的。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也就会更容易些。
    学数学,要会解题,但学数学,并非就是解题。本节课的设计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的,但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处于原有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冲突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比了吗?”这时引出平均数就非常自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怎样知道每队每人平均投中的球数呢?”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自己去主动探究,并主动与小伙伴交流想法。学生能在自主探究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求,在与他人的合作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认识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我在设计习题时没有单纯地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生共同感知生活中的平均数,在班级与班级间的排名中,在学生的身高中,学生感受到了平均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平均数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熟练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但对平均值的事先估测意识非常淡薄,因此“取值范围”的思维训练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
    四、经验和教训
    1.多元的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上,我的评价语言有些匮乏,有些迟缓。在引入平均数后,没有及时地对发现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而是进行了延时评价,冲淡了教学主体,似乎为了评价而评价!整节课中,师生间互评,生生间的互评都没有很好的得以呈现,这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2.抓住课堂中的生成,为预设更好的服务。
    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预设时教师应如何更好地吃透教材,这都是我以后需要学习研究的地方。本节课中值得反思和商榷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了这样一次宝贵的经验,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教学更适合于学生!
    
    总评:
    霍老师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将新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整节课的教学洋溢着新课程特有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新气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条线索去呈现本课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
    首先是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教师为孩子呈现学生投篮的情境,在情境中激发矛盾,让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进一步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其次是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感悟平均数产生的过程,自然而然地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能拿平均数与实际的投篮数量进行对比,让孩子潜移默化地理解平均数只是个虚数,是用来衡量小组整体水平的,只是一个中间的量,进一步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最后是拓展应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了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沟通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感知平均数的产生,然后又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孩子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冰激凌当中的有关数学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中也体验到了数学本身的魅力与吸引力。
    (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说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每天都在上数学课,每一堂数学课的知识能力目标各不相同,但有一条目标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比一比》评课,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大自然警号长鸣》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咏柳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最后一课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3.1 中心对称(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15.2.2 旋转的特征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故都的秋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口技》教学参考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15.3.1 中心对称(一)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