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点击下载: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方案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教学资料八年级上历史教案《社会生活的变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

陕西省安康市教研室 王 颖

课标内容标准要求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3.学生能够走上讲台,展示并说明所搜集的有关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资料、演示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能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综合课型的方式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采用历史情景复现法,运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的亲切感。

通过分组搜集资料、讨论、列表、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通过分组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理解他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历史发展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使学生认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但它却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课前导学

在了解八年级每个学生特长、兴趣、爱好、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分组,并以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上网、访问、实地调查等形式,搜集有关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照相机和电影的出现、《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社会习俗的变化等能够描述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影像、文字资料,以及发展至今的图片等。

搜集“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小组,可根据具体情况编写能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短剧。

教师要了解各小组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加以指导和协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一目为重点内容。

难点 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 师 活 动

学 生活 动

设计意图、学法指导与评价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图片“马车” “西康铁路”)请同学们观看这两幅图片,结合本课导入框,你能想到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课题)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踊跃参加,争相回答:

生1: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缓慢,而火车则能快速的将人们带到想要去的地方。

生2:马车恰似晚清中国,步履蹒跚;火车正如近代西方,飞速发展。

……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课程资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精美的照片,尤其是西康铁路照片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学习新课

1.(多媒体展示第一子目课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 请搜集“交通工具”组的同学展示资料。

同学争相展示搜集的马车、轿子、帆船和早期火车、汽车、轮船图片,以及现代磁悬浮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图片。

(结合教材和所搜集的资料,学生基本能够答出)

通过搜集资料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喜悦;

通过图片对比演示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和感受,体会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谈谈: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和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什么?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你知道有关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的内容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并指点学生阅读教材中郑观应《盛事危言》关于铁路的评价,并进一步结合实例指出交通之重要)如:今天当你走在乡村中,常常可以看见“要致富,先修路”的标语;再如:随着西康铁路的开通,给安康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促进了安康旅游业的发展。

生1:鸦片战争前,整个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与帆船等。十九世纪中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逐渐传入中国,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

生2:新式交通工具除了便捷、迅速的特点外,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均产生极大地影响。

生3: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生4: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是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设计并率领修建。

若学生搜集的图片不全且对比性不强,教师展示自己搜集的图片。

请其他同学对展示的资料和谈话进行评价。老师对积极参与的学生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表示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

补充京张铁路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自豪感。

利用标语和西康铁路的实例与现实相联系,有利学生理解交通的影响。

ƒ 请搜集“通讯工具”组的同学展示资料。

搜集通讯工具的小组成员争相展示搜集的早期电话、打电报的图片和寻呼机、手机、电脑等图片。

通过搜集资料拓展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谈谈电报、电话最早在中国出现有什么用途?它们有什么特点?联系你的家庭实际谈谈现代通讯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香港到上海之间。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从此,辽阔的中华大地,信息瞬息可通,紧急官报、重要商情再也不靠驿站传递和人力传送了。发展到今天,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一话题学生基本都有话可说,重点给学习困难生提供展示机会)

生1:电报、电话最早在中国出现是西方列强为了传递军事情报和市场信息的需要。

生2:电话、电报比我国传统的驿站传递或飞鸽传书要迅速的多,电话比电报更为直接。

生3:我妈妈说我们家在九十年代中期才有了固定电话。以前妈妈要给部队上的爸爸打电话得去邮局。

生4:我记得爸爸最早有个寻呼机,后来才有手机。不过,他的手机都换4个了。现在,我和妈妈都用小灵通,联系起来可方便了。

……

通过学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感受到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话可说,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体会到身边活生生的历史,感受在成功的喜悦。

请其他同学对展示的资料和谈话回答进行评价。老师对积极参与的学生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表示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归纳总结,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过渡)近代以来,新事物的传入不仅体现在交通、通讯方面,像照相、电影、跳交谊舞等娱乐方式,报纸、出版社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体也在中国出现并迅速传播开来。下面我们就来共同了解“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用过渡性的语言将教学内容紧密衔接,承上启下。

2.(多媒体展示第二子目课题)文化生活的变迁

 请搜集“老照片”组的同学展示资料。谁最想上讲台来和同学们共同分享你照片上的故事?

展示搜集成果,并上台讲述故事。(讲述故事略)

‚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这里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并动脑筋想想,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照片和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多媒体演示:慈禧太后、溥仪的多幅照片,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拍摄地——丰泰照相馆照片、主演谭鑫培剧照,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文明茶园等老照片。)

(在演示同时介绍照片内容。重点指出照相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关系。)

仔细观察照片,学生们尤其对慈禧太后、溥仪等的真实形象产生浓厚兴趣。

(关于无声电影的讨论比较热烈。详略)

(学生基本能就照片和电影出现及影响谈到以下内容)照片和电影真实地记载了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思想情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ƒ 关于报纸的出现,你了解多少?谁能将你了解的有关《申报》、商务印书馆的知识讲给大家听?

(课前搜集大众传媒资料组同学积极响应,争相回答)

生1: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最早的报纸,是外国人办的外文报纸。

生2:早期的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后来才有广告、小说等。

生3:中国人自办的近代报纸中最为著名的是《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

生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至今也是中国影响力较大的出版社之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历史的真实。

对学生展示的情况及时给与评价、总结。对同学的表现请大家做以评价。

(过渡)随着近代文明的传入,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也逐渐有了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改变社会习俗。

用过渡性的语言将教学内容紧密衔接,承上启下。

3.(多媒体展示第三子目课题)社会习俗的变化

 请搜集“社会习俗的变化”组的同学请上台表演你们编写的历史短剧。(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场景)

表演场景1:“军警为行人剪辫”

表演场景2:“孙中山和盐商”

表演场景3:“废礼仪”“改称呼”

通过表演使历史情景复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的亲切感,其中角色的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

‚ (教师多媒体演示搜集到的照片:军警为行人剪辫、中山装、西服、旗袍、西式裙装、女学生装、小脚、绣花鞋)

学生仔细观看。体会、理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用大量的历史照片演示既真实、又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ƒ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谈谈,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社会习俗颁布了哪些法令?

„ 你们能从礼仪和称谓上的变化体会到什么?社会习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很快的变化吗?

(结合教材,学生基本能答出)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同时,还废止了跪拜、作揖、请安、拱手等清代的通行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在称呼上也取消了“大人”“老爷”之称,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通过这种礼仪和称谓的变化,我们体会到了由等级差异到人格平等的变化,理解了废除陋习的必要。然而,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现在我们的身边也存在一些陋习,大家应该为克服陋习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同学们经过自身的表演、阅读、领悟,都深有体会。自我测评

类别

内容

意义

交通工具的革新

通讯工具的革新

影像手段的出现

大众传媒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测评,师生互相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

同学之间可以就表格内容的填写情况互相评价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变化,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说的好!近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我们今天相比较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还有谁想谈谈你学习本课后的体会?

(针对生4的提问)

这个问题问的好!大家可以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究”来好好讨论一下。(视时间长短合理引导)

教师小结。视学生小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引进,照相、看电影、看报纸等娱乐方式、精神消费的传入,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缓慢前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中国最早的铁路都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修建的;最早投入运营的铁路是凇沪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他的设计者和主持修建者是詹天佑。 生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是通过外国人传入电报、电话的。今天,我们不仅有了移动电话这样便捷的通讯工具,还可以通过电脑上网的方式聊天,改变了过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状况。 生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知道原来我最爱看的电影也是从国外传入的。现在我家里都用数码照相机了,还有数码摄像机拍下我们快乐的时光,可以看自己的表演。现代科技发展的真快啊! 生4:老师,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活动与探究”讨论略通过学生谈谈本课的收获,并结合课后“活动与探究”进行小结,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对本课是否有全局的掌握;同时,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同学们可以对今天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同学之间也可以就谈话内容进行互相评价,看看谁说的最好。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给以激励性评价。视时间状况决定学生参与的多少。课外拓展建议

同学们要想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详细资料,可以通过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获得。同时,结合“活动课五”自办历史小报。

了解“活动课五”的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小报设计方案;组内成员分工;进一步搜集资料,合作完成小报。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全班内或校内展示,采用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评价。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对历史小报的鉴赏能力。

附录

1. 古老的马车和穿过重山峻岭的西康铁路

2. 慈禧太后和溥仪的照片

3. 丰泰照相馆(拍摄《定军山》)和早期放映电影的文明茶园

4. 旗袍的演变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较为准确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和突破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又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采用上注重了适当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注重了灵活性。

我认为本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前师生充分准备,课中教师“导”的得法、学生活动有效,课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课中展示资料、说说、谈谈、讨论、表演,课后办历史小报等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有效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表演能力;而教师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设计中,我还将有的内容灵活设计、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总之,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历史课堂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当然本节教学设计仍然有它不足之处,与非常满意的课堂仍有一定距离。如:多媒体设计略显不足;学生搜集资料较多,由于课堂时间关系,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等等。这将更好促使我在以后教学中去探索、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上历史教案《社会生活的变化》教育资源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题文结合读

师:根据课题速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并划出句中的关键词。

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生:关键词是“杰出”和“爱国”。

师:对,这句话位于全篇之首,既是全文的领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起着统师全文的作用。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往下学。

〔扣紧题目读书,抓住说明题意的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犹如高屋建瓴。〕

二、比较揣摩读

师:詹天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接受修筑铁路任务的?

生:詹天佑是在清朝末年接受修筑任务的。

生:詹天佑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里、我国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师:大家再找一找课文里哪些话具体写出了当时的情况?

〔注意联系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读书,加深理解。〕

生:(读课文中有关语句,读中结合理解“阻挠、要挟、嘲笑”。)

师:如果把这三个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先写帝国主义者要挟,再写阻挠、嘲笑;或先写嘲笑,再写要挟和阻挠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帝国主义者先是强行阻挠,再是要挟,最后才是嘲笑。

生:这三个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帝国主义者先是横蛮阻挠,不准我们修铁路,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达到侵略我国的目的。阻挠不住,就进行要挟,要挟又不行了,最后只好嘲笑。充分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横蛮、狡诈的态度。

师: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的情况下,为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挺身而出接受任务的。所以说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上节课有同学提出,这篇文章课题是《詹天佑》,可是第二段并没有写他,如果把第二段删去,写了第一段直接写第三段,可以吗?请大家反复比较读一读,再讨论。

生:(删去读一遍,按原文读遍)

生:可以。因为删去第二段,文章仍然可以连接起来,有开头、经过、结尾,还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

生:不可以。删去第二段就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情况。

生:不可以。因为删去写当时社会情况的这一部分,就不能突出詹天佑是个爱国工程师了。

生:不能删,因为这一段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爱国”。

师: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这一段虽没直接写詹天佑,但写出了当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黑暗现实。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就是在当时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嘲笑我们的情况下,在击败帝国主义对我国修筑铁路的干涉和破坏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删去这一段,就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以后,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运用换位、删减两种比较法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辨词,读中悟道,寓德于文,不落俗套。〕

三、画做做读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想一想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并从书上找出有关的词组概括层意。

生:(默读课文)这一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勘测线路;第二层,开凿隧道;第三层,设计人字形线路。

师: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分别用“——”“●”、“●”在书上标出。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写上批注。

生:(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自读、自思、自批、自)

师:(运用引读法检查圈情况,并指导朗读。)

〔先让学生运用带题求解,圈点批注读书法自读课文,再运用提问引读法进行检查。以“读”取代了教师的繁琐分析。〕

师: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请同学们自己当小工程师,边察看地形(书中的描述)边设计绘图。

生:(认真读书,相互议论,各自设计绘图)(附学生的简图:)

师:请小工程师亮出自己绘的图,介绍两种开凿方法的好处。

生:居庸关山势高,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开凿,可以加快速度。

生:八达岭隧道长,从山顶打两口直井,分别同时向两端开凿,就有四个工作面,加上两头又向中间开凿,就有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速度就更快了。

〔顺应儿童心理,激发儿童读书兴趣,让学生自己一边读书,一边设计绘图,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想象力和思维力。〕

师: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人字形线路”是怎么回事?火车怎么走?现在请大家先读课文,再看看灯片(出示人字形线路灯片)。然后,我要请一个同学当小火车司机,把火车开上坡去。

生:(边读课文,边看图,边用钢笔比比试试,兴趣很浓。)

师:谁来当小火车司机呢?

生:(纷纷举手要求开车。一生上台拿着玩具火车边演示,边讲解。)

师:居庸关、八达岭隧道、“人”字形线路的修筑是詹天佑高度智慧、杰出才能的具体体现,也是世界铁路修筑史上的新创举。可他是根据什么来设计的?

生:是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来设计的。

师:对,是根据当时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来设计的。詹天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才能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以后,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他所处的自然环境,弄清当时当地的情况与人物的密切关系。

师:综合这一切,联系课文开头的那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生:(齐答)詹天佑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堂小结扣紧重点训练项目,水到渠成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教学新理念)课程《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15.1.1 图形的平移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最后一课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故都的秋
    咏柳
    §15.2.2 旋转的特征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口技》教学参考
    §15.3.1 中心对称(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大自然警号长鸣》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