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

一件珍贵的衬衫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Z@zhao.com.cn)

目的要求


1.培养阅读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掌握记叙的要素,通过分析文章的要
素理清记叙的脉络、层次,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了解本文所表现出的周恩来总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及人民群众对周总理
的爱戴、怀念。
3.学习倒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认真分析周总理处理事故的每一个细节,弄懂为什么“这衬衫,凝聚着敬爱
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
2.认真分析体会浅显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意思。
3.倒叙的作用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4.开头和结尾呼应,既有相似处,又有差异,体会其揭示全文中心的作用。
【重点难点解说】
这是一篇典型的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文章通过一个普通工人叙说家中珍藏的一
件的确良衬衫的来历,表现了周总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结合本单元的学
习重点,首先要搞清本文的记叙顺序。
文章的开头使用了倒叙的写法。“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
……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很显然,文章用倒
叙写法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回忆。回忆部分则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来写

其次,本文注意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在阅读中应加以体会。
本文用词也十分准确,且富有感情色彩。如“百感交集”、“微乎其微”、“
日理万机”等,在阅读时要细心加以体会。

写作背景


1976年清明,人们自发地在天安门广场悼念敬爱的周总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一条横幅上,醒目的大字写着这样一首诗:“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总理
和人民同甘苦,人民和总理心连心。”1977年1月,人们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时,一个普通的女工回忆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衬衫的故事,为这首诗做了注释
。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并不珍奇、贵重,也很容易得到,说它珍贵,正是它“
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也寄托着工人对总理的爱戴与
思念。理解总理爱人民的崇高品质,感受人民爱总理的真挚感情,是阅读本文
的重点。
——见《初中语文新编课本伴读》

刘秀新,当时23岁,是北京低压电器厂青年女工。1972年8月3日夜晚,她在北
京西城区府右街国务院西门外北面约一百米的马路上骑自行车。想超前边的人
,插进了快行线,因为刚刚学会骑车,所以听到身后汽车鸣笛,一时紧张把车
停在马路中间,汽车紧急刹车,车头右侧剐了她一下。当刘秀新发现汽车里坐
着的是周总理时,心情非常激动,却又十分担心、害怕,有一种闯了祸的感觉
。这一切,周总理替她想到了,当即指示:一、马上送她到医院检查;二、不
许批评她;三、代我给她买件新衣裳。第二天,总理还派了几位同志到她家去
慰问。送刘秀新到医院的是周总理的保健医生,到医院后,他亲自给刘秀新照
了背部透视像,没有伤着筋骨。
——见88年《人教社教参》

据报上登载,“四人帮”在上海的一个黑爪牙的汽车曾撞伤了一个老工人,这
个黑爪牙只是隔着玻璃望了一下,汽车就一溜烟地开跑了,害得这位老工人病
了好几个月,直到打倒了“四人帮”,才能出来控诉。
——见钱梦龙《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一册

作者简介



《一件珍贵的衬衫》选自一九七七年一月二十二日《北京日报》。原题是《珍
贵的衬衫难忘的深情》。这是在深切悼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由北京
低压电器厂工人刘秀新口述,刘宗明记录整理的。经改动后选入全国统编教材
,改题为《一件珍贵的衬衫》。

段落大意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我”由一件衬衫而想念周总理(引出这件事)。
第二部分(2—7段):写“我”得到这件衬衫的经过(叙述这件事)。又可分
三层。
一层(2—4段):写“我”骑车不慎,在马路上被汽车剐破了衬衫,蹭破了一
点皮肤,周总理急切关注,亲自指挥处理。
二层(5—6段):写周总理派人送“我”去医院检查伤情,并亲自打电话询问情
况。
三层(7段):写周总理派人赶到交通队送“我”一件崭新的衬衫。
第三部分(8段):写“我”珍藏衬衫,难忘周总理的深情(揭示这件事的意义
)。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珍藏着一件珍贵的衬衫,由物引出对往事的回
忆。
第二段(第2—7自然段):回忆往事,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一件交通事
故的起因、经过及其结果的记叙,写出了周恩来同志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也
交代了这件珍贵的衬衫的由来。
第三段(第8自然段):照应第1段,再回到写“物”,从这件珍贵的衬衫点明
自己经历的这件小事的深刻意义。
总的说来,文章从写物入手,进而记事写人,最后又回到物上(物—事—人—
物),呼应首段,突出中心。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晰,这种写法是不难学会的。



主题思想


(一)本文回忆一件衬衫的来历,歌颂周总理平易近人、关怀人民群众的高尚
品德,表达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热爱和怀念。
(二)文章通过一个普通工人叙说家中珍藏的一件的确良衬衫的来历,表现了
周总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三)本文作者由自己珍藏的一件衬衫回忆了一件难忘的小事,歌颂了周恩来
同志生前平易近人,关怀群众的崇高品质,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同志的
敬仰和怀念
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以真挚的感情、质朴的语言歌颂周总理关怀人民群众的
崇高品质,抒发对周总理崇敬、热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之
间的深厚情意。

写作特点


本文采用倒叙手法,一是因为题目既是“一件珍贵的衬衫”,文章开头就不能
不对“衬衫”做必要的交代,同时,也形成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二是因为
本文写于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在缅怀总理的时候,睹物思人,由“我”珍藏的
这件衬衫引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倒叙”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开头和结尾呼应:
开头部分只有四句话,但很有波澜,写作者睹物思人,由人生情,又因情忆事
,不但自然地引出故事,而且还吸引人想知道衬衫的来历。
结尾和开头呼应,再一次讲作者珍藏衬衫,难忘深情。所不同的是,抒情之外
还讲了这件小事的意义,突出了主题。

第一人称:
(一)运用第一人称写法,以一个普通工人的口吻,语言朴实,口语化,读起
来使人感到亲切,也便于直接议论、抒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叙了一件珍贵衬衫的来由,根据地点的转移,马路
上、医院内、交通队里清楚划分为三个层次。“我”超车抢挡阻路,虽是“不
留神”,但责任无可推卸。“我”在前,轿车在后,“我”怎么会看到轿车里
坐着的总理呢?课文中两处交代:“我刚扭过头”与“车后座旁的窗帘刷地拉
开了……”这正是由于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来清楚表明“周总理慈祥的面容”
确实为“我”亲眼所见。总理并没有说话,“我”怎样会感觉到总理“象在询
问”“我”受伤没有呢?这是从总理目光中感觉到的。因为毕竟是一种猜测,
所以要加上一个“像”字。在医院里检查,忽然电话铃响了。“我”怎么知道
是总理打来的呢?电话是在屋内的,而通话时,“我”就坐在离电话机不远的
椅子上。在天安门交通队,国务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匆匆送来一件崭新的白色的
确良衬衫。我推测,肯定是总理出钱买的。既然是推测,并非目睹耳闻,因此
要点明“我猜到”。为什么工作人员不直接告诉“我”呢?同样,读者可以猜
到肯定是总理嘱咐的。总之,第一人称写作,要受到“我”在场与不在场的限
制,因此在记叙中要注意根据事情的发展和地点的转移,随时交代我所处的位
置,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记叙的事情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是真实的,
可信的。
——见陈钟樑《第一人称的记事与抒情》

总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文章用第一人称作回忆录,作者对总理的行动又所知甚少,写起来可不是太容
易的。对总理处理这次事故的每一个细节写得详尽无遗,或以自己的感受充实
内容,或以工作人员的行为充实内容,反照出总理的光辉形象。写总理拉开窗
帘察看情况,并无对话,只写了拉窗帘的动作和总理的面容与目光,写得真切
感人。写拉窗帘的动作,用了一个拟声词“唰”,立见总理关切的心情。写总
理的面容,除用“慈祥”一词形容外,又补写一句:“呵!我仔细再看看,真
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语言多么朴素,感情却多么真挚,表达了人民群众对
总理那种特有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大自然警号长鸣》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咏柳
    §15.2.2 旋转的特征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最后一课
    《口技》教学参考
    §15.3.1 中心对称(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15.3.1 中心对称(二)
    故都的秋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