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是一篇有趣的韵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为此,我安排一些教学情景,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围绕题目,创设情境。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的内容,说到“小动物们要比一比,我们小朋友也要来比一比,看看那列火车开得最快?”“ 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能帮助小鸭子走迷宫?”“苹果和枣比一比,那小朋友也来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最棒。” “小组也来比一比!”“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说得最正确”“老师和你们比一比”“我们来比一比谁最会写字了!”等,有效地创设了情境,不仅让学生有了竞争意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
二、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本课也不容忽视对生字的教学。于是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认字法:“加一加”、“换一换”。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字的同时,能较好地进行比较,来识记生字。如:“边”字的教学。
2、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 “堆”字的教学。
3、对比法。“一棵树”的“棵”,学生早已熟悉,但“一颗枣”的“颗”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不仅比较陌生,更容易与“棵”混淆。所以,我先试问学生,“这个颗,是一棵树的棵吗?”让学生来区分两个字的同时,设下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能更好地关注接下的教学环节。然后我再问“有什么不一样?”并出示文字,让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视觉的对比,来说说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空间。
三、本课的另一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并结合生活事物,让生理解量词的适用范围,正确地使用。如:教学“堆“时,明确告诉学生“堆”是适用于静止的事物,它们杂乱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时让生进行拓展,用“一堆 ”来说话。不仅能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量词,更能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接着,我质疑学生“为什么不用一群杏子呢?用一堆呢? ‘堆’和‘群’有什么不同?”,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堆”的用法的思考,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群”字的用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好地进行运用。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两者,我除了口头的联系外,还出示了文字填空题,让生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和运用的同时,加深理解。
四、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节读、分组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加动作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产生乐趣。特别是课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读的基础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仅押韵上口,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五、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训练是不可缺少的。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量词,仅仅学习“群、颗、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结合课后“我会说”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训练,并通过事物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说一说更多是量词。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还出示图片,让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自编韵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
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纪律良好,能积极地老师配合,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课虽然得到了领导与老师的一致好评,但我还是认为自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说话练习方面,除了一些词语的训练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句子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并注重句子的优美程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写话、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我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有信心、有动力地进行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页《比一比》教学课后反思
通过《比一比》这一节课,我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对该课进行了重新的认识。
1、让课堂充满情趣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教学挂图:以森林小动物为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念,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的、自由的开发的去探索,去发现。
2、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获得发展
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的观点,正确的加于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爱表扬是低年级的本性,老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
本节课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念是深刻的,这使得学生的活动成为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不足之处:由于低年级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缺乏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能充分把握教师的意图,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不能完全领会。
《比一比》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会用一一对应的或数数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学会僧熟悉的乘碰碰车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种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源。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熟悉的教学人物,在引入新课时,用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提出数学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区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尝试、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真切理解“一一对应”的思想。通过反思,我归纳为以下三点: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中探索。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课伊始,将教材中的图片改成生动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画故事,并提出碰碰车到底够不够?正是这样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交流与反思,让孩子们探索出了各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
2、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加深对应地理解。课中让学生操作常用的“套笔套”、“塞瓶塞”活动,他们有的可以数,有的可以套,也有的用数字表示……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
3、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人对应一双鞋,一张棋盘对应两个人……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