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量,用以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学习内容的设定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设置认知冲突:当两队人数不相等时,怎样比较才公平呢?不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学生凭着自己原有的经验和判断,发表自己的见解,把矛盾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理解平均数概念也是本课一个重点,在寻求平均数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交流想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注重探究知识的条理性和层次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环节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理解了怎样通过移多补少取得平均数,并从中感受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

在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平均数的算法的基础上,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出示了三组生活中平均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通过提问:“生活中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平均数吗?”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为小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通过提问:“除了平均数外,还有什么其它因素会影响到下周进货量呢?”进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

总的来说,这堂课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活动内容能够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活动目的要求明确。首先,比人数相同的组,直接比较总数就能比较出结果,再比较人数不同的组,这样比较好的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较充分的教学准备与预设中,在多感官的参与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为知识的生成做好了充分的氛围铺垫。当然,本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学生出现的情况预计不足,在第一次比两队人数一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出现了用比较平均数的方法分胜负,于是在这里花费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好的注重教学问题的中心,要注重提炼知识的技能技巧,要关注和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此外,教学机智不足,教学语言需要锤炼。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是我在校数学组里上的一节教研课,课后数学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点评,我也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认识。《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为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1、让课堂充满情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不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中入到游戏中,并以承担这一角色遇到问题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的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裁判员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进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对于错误的说法,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能动脑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

比一比》这篇课文的课题就充分说明了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那就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的意思,并能正确地使用一些量词。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主要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活用教材,创设语文实践的良好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实习活动,关注并改善学生在教学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掌握语言惟一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中把它记住,语言材料多了,语言经验就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在本课设计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量词说身边的事物,进行”“”“的拓展说话,都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机会。本课的设计还体现了一个创新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那就是请学生仿编韵文。通过前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对常用量词的适用范围有了初步理解,然后先齐读课文,再用课件出示大象和兔子、牛和羊,学生练说一个(   ),一个(   ),──”一边(   ),一边(   ),───”。出示葡萄和梨。学生练说一(  ),一(  ),────”。这些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
   二、进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引导学生理解” 的适用对象时,从图上的一堆杏子引导学生认识到表示数量多的东西,那什么样的东西能用表示呢?通过课件出示事物,让生明白在一个平面上无规则地把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就可以说,当然这一概念学生不必表述出来,心有所悟就行了。之后再让学生拓展说一堆,体现了学生自疑、自悟、自解的探究过程。
     对于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在课堂上就要求学生一边拍掌一边记忆,这儿歌就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得可起尽啦!但是从今天的作业反馈情况看出来,孩子们对少的书写还有问题,不是撇的位置不对,就是右边的点点得不好。就开始找原因,没有去抓自己写的效果。结果作业情况看来就不理想。每一次,每一个字的书写都要仔仔细细地观察,认认真真地说,正儿八经地写,只有这样写字才有收效。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社会养老保险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风景谈》教学材料
    背影 (电教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西方…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4课《亚洲…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1课《人类…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大河…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3课《华夏…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 第2课 《原始…
    实施养老保险新政策 10万人可免费领养…
    城居保个人缴费标准分12档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0课《百花…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改革…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8课《科学…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7课《科学…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独立…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钢铁…
    《致橡树》教案和实录 (一课时)
    语言的连贯
    初二语文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教学材料
    《母亲》教案和实录
    《赤壁怀古》教案和实录
    《景泰蓝的制作》
    《风景谈》教学材料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3课《土地改…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中国人…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最可爱…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社会生活的…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中国近代…
    《论语》六则
    天上的街市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答
    新农村养老保险
    内江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问题解答
    高中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
    《大自然警号长鸣》
    诗词五首
    《〈呐喊〉自序》教案和实录(一课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6课《外交…
    §15.1.1 图形的平移
    第14章 勾股定理 小结与复习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2)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1)
    14.1.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14.1.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
    第14章 勾股定理 单元复习
    13.5.2 因式分解 复习
    13.5.1 因式分解
    咏柳
    §15.2.3 旋转对称图形
    高中一年级政治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七年级历史第25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4课 《匈奴…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9课《昌盛…
    七年级上历史学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方根与立方根及二次根式
    §12.1.1 平方根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小结.doc
    §18.5 实践与探索.doc
    §18.4.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do…
    §18.4.1 反比例函数.doc
    §18.3.4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
    最后一课
    §18.3.2 画一次函数图象.doc
    §15.3.1 中心对称(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和实录
    <夜>教案和实录
    与妻书教案和实录
    师说 教案和实录
    五人墓碑记 教案和实录
    拿来主义教案和实录
    雨中登泰山 教案和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和实录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课《繁盛一…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和实例第2课《“贞观…
    北师大版 《比一比》说课稿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及…
    §15.2.2 旋转的特征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综合应用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2)
    §16.1.2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1)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
    §16.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第15章 平移与旋转 复习
    故都的秋
    七年级上历史教案和实例第15课《汉通…
    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
    《口技》教学参考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教学实录片…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单元教学反思
    《比一比》评课
    《比高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18.3.3 一次函数的性质.doc
    §15.3.1 中心对称(一)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