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北小教育集团在鹤鸣小学举行的数学教研活动。听了舒敏老师上的三年级《比一比》一课,我受益匪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均数的问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但其产生和求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在执教这节课时,通过个性化的处理,收到不错的效果。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
1、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中,教者把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情境中,通过有趣的事例(投蓝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2、亲历过程,获取新知。
教学中,通过多个探索活动,使学生亲自经历数据的处理,初步体会数学建模(求平均数)的思想。
3、注重鼓励,体验成功。
教学中,教者注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求法)。既注重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教者还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移多补少或列式计算)求平均数,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但在教学中,我觉得教者放手不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的时间、空间还应多些。
《比一比》说课稿
一、说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比一比》。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新知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六、说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有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求问题的答案。教法: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学法:着眼观察、动脑思考。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
七、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设制了争当裁判的悬念,通过“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接着利用课件出示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情况。提出 “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讨论:当比赛人数不相等时,怎样比才公平?再集体交流,得出:两组人数不一样,比两个小组的投篮总个数来评选优胜队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入新知探究。接着,再次组织讨论,:如何求得各队每人投篮的平均数?由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次过程中,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同时提出:数目小的可以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课件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练习,计算出女生队每人投篮的平均数。
本环节设计通过自主探究,课件演示,汇报交流,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3、参与活动,巩固知识
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我当小法官;我是计算小能手;帮小熊解决问题三个练习,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