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期末语文质检试卷分析
一、命题意图
高中一年级时学生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关键一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甚至学习习惯等各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
高中语文的学习也面临极大的挑战调整,学生初中与高中的“对接”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学生接下来的高中学习生活。
高中语文再学习的深度、广度及目标要求上,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本次试卷在设题上突出了一个目标----引导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
要引导师生的教与学到什么方向、达到什么目标呢?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相当一部分学生说,不知道如何学语文,或不知道学语文的什么东西,心里总有种无所把握的空落落的感觉。
针对这种状况,市语文教研室组织的几次全市性的高一大型语文考试,设置试题的意图或说指导思想是一贯的,就是----
围绕课本、读本这个“同心圆”,向外适度扩展,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突出阅读、鉴赏、写作及应用能力的考查,以引导师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二、试卷结构及考点分布
本次试卷采用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及结构,全卷分I卷和II卷两部分,共七大题21个小题,满分150分。
I卷三大题10个小题共30分,为客观性单选题型。
第一大题共5个小题15分,依次考查字音、字形、语病、成语和句子衔接等5个知识点。语料相当部分出自教材或与教材相关。
第二大题共2个小题6分,为文学评论类社科文阅读,选文出自二册教材的课文《咬文嚼字》(选段),两个小题分别考查文章信息筛选能力及文意推断能力。
第三大题共3小题9分,为文言文阅读,选文出自二册语文读本中王维的散文作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考查了文言虚、实词的理解,文言省略句式及整体文意理解。
II卷四大题11个小题,共120分(其中知识部分和写作部分各60分),全部为主观性试题。
第四大题包括11~13共3小题26分。11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10分),三个句子都选自教材课文(《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种树郭橐驼传》);12题为诗歌鉴赏(8分),题型为两首唐诗的比较鉴赏;13题是名句背诵默写题(8分)语料全部来自一册、二册教材。
第五大题包括14~17共4个小题20分,考查现代文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出自台湾现代女作家龙应台的《世纪末走来·人在欧洲》一书。14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4分);15题考查对文意的归纳概括能力(6分);16题考查对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的理解(4分);17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归纳能力(6分)。
第六大题包括18~20题共3个小题14分,18题考查句子的连贯衔接能力(3分),19题考查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对偶修辞手法的应用(5分), 20题考查信息筛选、语言组织、文体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6分)。
第七大题是作文题,为自选立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的开放型材料作文(60分)。
三、答题情况综述
(一)整体评估
全卷总分150分,平均得分88.33分,其中I卷平均得分13.30,II卷平均得分75.03分;全卷难度0.59,其中I卷难度0.44,II卷难度0.63(II卷知识部分难度0.51,作文部分难度0.74)。从高考语文试卷难度控制在0.60-0.65范围内看,本卷难度基本正常,稍稍偏难。
(二)I卷答题情况(计算机统计)
1、各小题正答率及难度值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 正答率 77.42 74.73 47.39 23.79 57.12 13.30 53.52 12.59 35.16 41.78 13.30 难度 0.77 0.74 0.47 0.24 0.57 0.13 0.54 0.13 0.35 0.42 0.44
2、I卷数据简析
相较于II卷,I卷整体偏难(难度值0.44)。正答率在50%以下的有六个小题,占I卷的三分之二,其中第4、6、8小题正答率不到三成,甚至低于二成(第6、8小题),得分之低,出人意料。
字音、字形题(第1、2题)一直是学生“心中的痛”,得分往往不理想,本卷秉承高考试卷设题精神,选用课内学过的、平日常见的字词作为考查内容,加上师生平常教学过程中的高度重视,考得比较理想。
语病题(第3题)虽然在《考试大纲》中只有六种类型,但考查涉及的面很宽,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高一学生在缺乏基本语法知识,又没有进行专题训练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第5题的衔接题、第7题的文意推断题,学生做的基本正常。反映出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和语言感觉还是可以的。
I卷中做得最不理想的是成语运用题(第4题)、文意理解题(第6题)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第8、9、10题)。仔细分析各题得分低的原因,似乎又各有不同。成语题和文言题一直是各届、各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成语含义丰富又独特,独立性太强,难于总结规律,会就是会,不会又很难推断其含义、用法,比较“刚性”,学生日常学习时就比较有畏难心理,一个个慢慢积累起来很难成系统。
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不愿诵读文言文,识记、积累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和文化常识,缺乏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在理解课文、翻译句子时,经常弄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因此,试卷做的不好并非偶然。这都是属于能力不够所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6题,这个题得分如此之低,出乎意料。认真推敲起来,一是B选项的干扰太强;再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确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阅读技巧还没有能够掌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是师生今后教与学过程中需要努力加以克服的。
(三)II卷答题情况(人工抽样统计)
1、本次抽样采集了市区和一些县(市)区的三十所各类学校三十个考场的各10份,共300份试卷作样卷。各项抽样数据列表如下。
II卷11-21小题平均分、难度及总平均分、难度统计表: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
(60分) 21、作文(60分) 总分(120分) 题 分 10 8 8 4 6 4 6 3 5 6
60
60 120 最 高
平均分 8.6 4.8 7.5 3.7 4.5 3.5 3.5 2.8 4.7 4.8
42.4
48.4 90.5 最 低
平均分 1.6 0.4 2.6 1.2 2.7 0.9 1 0 1.5 1.4
17.8
39.9 59.6 平 均
得 分 4.76 2.47 4.89 2.62 3.90 2.07 2.19 1.03 3.04 3.40
30.36
44.67 75.03 难 度 0.48 0.31 0.61 0.65 0.65 0.52 0.36 0.34 0.61 0.57
0.51
0.74 0.63
2、表中重要数据简析
(1)II卷得分情况概述
II卷共120分,平均得75.03分,最高平均分90.5分,最低平均分59.6分。其中,知识部分(60分)平均得30.36分,最高平均分42.4分, 最低平均分17.8分;作文部分(60分)平均得44.67分,最高平均分48.4分,最低平均分39.9分。
(2)II卷难度系数
II卷整体难度0.63,知识部分难度0.51,作文部分难度0.74。
(3)II卷整体评价
从整体上看,平均得分75.03,难度系数0.63,试卷难度比较适中,比较正常。
从小题上看,难度系数接近整体难度系数的有13题(0.61)、16题(0.52)、19题(0.61)和20题(0.57)等4个小题,难度系数超过整体难度系数的有14题(0.65)、15题(0.65)和21题(作文)(0.74)等3个小题,难度系数低于整体难度系数较多地有11题(0.48)、12题(0.31)、17题(0.36)和18题(0.34)等4个小题。
由此判断,难易适中的试题有13、16、19和20四个小题共23分,占II卷总分(120分)的19.2%;较容易的试题有14、15、21等三个小题共70分,占II卷总分(120分)的58.3%;较难的试题有11、12、17和18等四个小题共27分,占II卷总分(120分)的22.5%;
整体看,中低难度的题占到了II卷的77.5%,较难的试题占II卷的22.5%。
五、问题与建议
从I卷机读统计数据和II卷300份样本试卷各项数据统计结果判断,全市高一语文的教与学基本正常,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轻视。
(1)存在的问题
基本面上的正常,不能掩盖内里一些部分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卷整体得分偏低,只有88.33分。纵观全卷,语料基本源自课本、读本和《语文导学和训练》,真正难题并不多,这反映出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扎实的问题比较严重。
二是II卷部分知识得分和作文得分之间的比例失衡。在75.03的平均得分中,知识得分30.36,作文得分44.67,各占40.45%和59.55%的比例,两者之间的不均衡现象突出,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而作文由于打分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相对较大,(包括学生自己写作时的一些偶然性因素)也并不一定能说明学生的写作就一定比知识部分掌握得更好。
三是地区间、校际语文成绩差距较大。在三十个考场各十份样卷(代表30所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的抽样统计数据中,一个考场的10份试卷平均分最低为59.6 ,而另一个考场的10份试卷平均分最高达90.5,二者之间竟相差30.9分之巨,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或者说,不同的学生之间,语文水平在高一结束时的差距已在逐渐拉开。
四是主观题(II卷)部分个别题目得分率在五成以下,比如11题,难度达到0.48;一些题目得分率甚至不到四成,比如12题,难度0.31;17题,难度0.36;18题,难度0.34。
11题是课本中抽取的文言文句的翻译,因为是教学计划中课内必讲的课文,得分较低,出人意料。
12题是两首唐诗的比较鉴赏,公允地说,诗歌鉴赏是有相当难度的考查点,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的积淀,作这样的题目是会相当吃力的,但命题者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且考虑到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有意识地将设题变为比较的方式,用第一首诗的赏析作“拐杖”,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对类型相同的第二首诗赏析,应该是降低了难度的,但答题情况并不教人高兴。
17题考查现代散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主旨的归纳概括能力。这个考点也是阅读题中的一个难点。得分较低,亦属情理之中。
18题考查的衔接、连贯问题,具体到这个题目上,实际考查的首先是排比句式的问题,但因为许多考生似乎并没有理解题干中要求的“句式协调一致”到底指什么,答题时也就错误百出,不知所云了。
结论:试题本身难易的认定、考生答题的难度大小跟考生知识和能力(包括技巧)的养成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变难为易的根本之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一些看法、建议
宏观上说,培养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釜底抽薪式地解决语文已有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倡、鼓励、督促学生读书,要在读书中思考、体悟,要在思悟中读书;否则,就会像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了。读书的氛围,只靠语文教师显然势单力薄了些,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醒、督促各学校领导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起码,不能戴有色眼镜看语文学科、甚至语文老师。
微观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好各个教学环节,首先要科学完整,其次要抓好落实。像11题的文言文翻译,每位教师应该都会给学生讲授过,但可能由于落实不够充分,才有了如此低的得分率。
再者,还需要注意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从初中到高中,有些语文知识被初、高中这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给有意无意地“遗漏”掉了,比如现代汉语的语法、句式、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甚至修辞知识等。在初中时,从考试升学的功利角度看,这些知识也许用处不大,可有可无,不用教给学生;但到了高中,这些知识几乎是时时要用到的、必需的基础性知识,比如对18题的解答就涉及了“句式”的知识,此处知识的欠缺,导致了考生遗憾地失分。如果弥补了学生语文体系中类似这些知识性欠缺,类似丢分就可能避免。
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强调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前提下,适当地总结一些技巧性的方法给学生,活学加巧学,也不失为避免丢分的一种手段。比如12题的诗歌鉴赏,学生要是掌握了抒情方式的不同类型,对号入座,也不是不能得到较理想的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