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侧重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命题思路是:点在课标——学在课堂——考在课外。本次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体现中考要求,适当增加试题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老师“谋中考,早接轨”。突出以能力立意是这份试卷的显著特色。为有益于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我们从万余份试卷中抽出100张进行细致分析,现将分析的结果和由此产生的一些思考说明如下:
一、得分率统计:
题号 |
分值 |
抽样得分均分 |
得分率(%) |
1 |
7 |
1.94 |
0.28 |
2 |
12 |
8.30 |
0.69 |
3 |
3 |
1.86 |
0.62 |
4 |
3 |
0.20 |
0.07 |
5 |
3 |
0.82 |
0.27 |
6 |
2 |
1.10 |
0.55 |
7 |
4 |
1.55 |
0.39 |
8 |
2 |
0.79 |
0.40 |
9 |
3 |
1.19 |
0.40 |
10 |
3 |
1.81 |
0.61 |
11 |
4 |
2.60 |
0.44 |
12 |
3 |
1.78 |
0.18 |
13 |
3 |
0.53 |
0.47 |
14 |
3 |
1.42 |
0.35 |
15 |
3 |
1.05 |
0.39 |
16 |
4 |
2.34 |
0.58 |
17 |
2 |
1.18 |
0.59 |
18 |
4 |
1.52 |
0.38 |
19 |
3 |
1.38 |
0.46 |
20 |
6 |
2.04 |
0.34 |
21 |
4 |
2.07 |
0.52 |
22 |
2 |
0.91 |
0.45 |
23 |
4 |
1.37 |
0.38 |
24 |
3 |
1.08 |
0.36 |
25 |
60 |
43.21 |
0.72 |
总计 |
150 |
82.55 |
0.55 |
二、命题简析、失分原因及对策:
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共30分),该部分共6题。
第1题为涵盖字词识记、语言运用(仿句与概括)等能力要求的综合题,属于中等层级,但等分率极低。学生在第一小题上失分较多,暴露了学生在情境中纠错能力的薄弱,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区分七至九年级学段的形似字、多音字、相对于学生自己的易错字等,并加强在情境中纠错的训练力度。在第二小题上得分率近乎“0”,最大的失误是仿句只重形式,而忽略了语境,以致答案千奇百怪,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要注意语境,力避随意。第三小题的得分还不错。
第2 题考古诗文名句背默及一些文学常识,层级较低,得分良好,可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书写错误或不规范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记忆不准确,没有养成良好在背默习惯,只背不写,背而不准,背与写出现了脱节现象。希能加大对学生默写名句的检查与训练力度,默写可采用“接答式”、“情境引用式”;也要注重鼓励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力图引用名句;要多提醒学生注意名句中的易错点;更要多教育学生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第3题:考查学生的词语运用情况及同义词辨析能力,得分率良好。学生多错在对“品评”与“评判”的差别辨析不清上。教师要经常从词义、色彩、习惯等角度跟学生讲清楚,要加强对文章的朗读和对语言的品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第4 题考改病句,仍属语言运用方面,一是考成分残缺,一是考语序错乱,一是考搭配不当,层级中等,但学生得分率近乎“0”,这一现象发人深思。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对病句规律的探索(从语法角度)和语感的训练。
第5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得分率很低。新课程十分强调阅读名著,本卷对如何考查名著作了探索,既考情节识记,又考文意概括,也考写法欣赏,真正避免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的现象。学生失分在未读名著。教师要督促学生阅读课本中推荐的名著,自身也要熟读七到九年级学段的六部名著,以便提高自己对学生的引导力,要从“情节”“情感”“情趣”等方面进行指导,适时开展上些读书交流活动,也要帮助部分学生解决找书难的问题。
第6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得分率为一般。这道题把学生解题的过程变成了研读资料、处理资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变成了学生阅读、分析、研究的探究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答题方法是:审清题目,读懂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要点——整合要点,筛选信息——提炼观点,归纳结果。
第二板块“阅读与理解”共60分。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能力,共有六篇作品,四篇出自课外。第一篇为古诗文阅读;第二篇与第三篇是文言文,两篇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第四篇是议论文阅读;第五篇是说明文阅读;第六篇是散文阅读。选文覆盖全面,从不同侧面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赏析与综合运用等能力。从试题设计角度看,力求让学生的循规探旨,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信息。
(一)诗歌鉴赏,第7题,又分两小题,共4分,学生得分不高,主要在第二问上失分。主要原因是学生审题不清,未明确答题指向是答出“前六句”与“未二语”的具体关系,就贸然下笔,在全诗的内容上兜圈。对诗词的鉴赏能力的考查,是中考高考不可缺少的内容,唯有多读多悟、多思多写、多积累一些鉴赏术语,方能富有收获。
(二)文言文阅读,第8——12题,共15分,学生得分率不高。第8、9题得分率很低,这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调动课内积累能力和借助语境推断语意的能力是太过微弱。教师应加强夯实学生的课内文言文基础,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课内外文言文的联系,也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意。第10题得分率一般。第11题: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直译能力,这是比考点,得分率较低。很多失分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感的轻率态度,顾此失彼,随意性太强。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语感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字一字来,增、删、移、留、换。第12题一考文章的写法,一考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得分率极低。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不了解何为写景方式;(2)整合文章信息能力较弱,缺少认真的对比阅读。对文言文教学,教师应从夯实文字基础入手,丰富学生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积累,同时结合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求,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写法鉴赏能力。
(三)《文章五诀》阅读(13——15题)共9分。本文是一篇写作指导文章,贴近学生实际,可读性强,既对学生的作文起到了指导作用,又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得分率不高。第13题考查筛选与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得分率略低。筛选的范围锁定在第3 、4节。如果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与解题习惯,本题很容易解决。第14题考查学生对很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能力,得分率偏低。不少学生的答案让人觉得像是无从下笔。学生若能从表达手法和情感内涵入手,回答这一问题还是很容易的。第15题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的能力,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
(四)《大气压与天气预报》阅读(16——19题)共13分。相对于上一大题,得分较多,但仍不如人意。第16题考查学生筛选与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得分率一般,学生若能抓住第二节中“由于”和“另外”这两个词语,就很容易找到答案。第17题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得分率一般,学生若能结合文本第2节的关键语句略作思考就能明确大气运动的原因,再结合第3节的例子深入思考一下,也就会很容易回答大气运动的规律,更何况学生也有物理学这一方面的相关知识基础。第18题从文法的角度拟题,学生得分率很低,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答这一类问题,脑中没有从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角度回答这类问题的思维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这一方面予以重视。第19题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中“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一理念,是新题型,学生得分不多。究其原因是平时疏于这一方面的训练。
(五)《溪水》阅读(20——24题),共19分。文章选自学生手中的《读本》,但总体得分率很低,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是何其淡薄。第20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对文本意蕴的揣摩能力,得分率很低。很多学生答题浅尝辄止,只答出“被囚”“恢复从前”“与石相斗”之类的意思,未作深入思考,而且语言不简练。教师要在平时帮助学生养成全面感知、深透理解、不断感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第21题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的能力,得分率高。注意上或下文有关句子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第22题:本题考查学生的欣赏能力,区分度大,得分率极低。这道题的答题方法与第18题是相似的。第23 题考查对语言表达的欣赏,多数学生对这类题的答法是陌生的,以致得分率不高,建议教师今后要多多引导学生从修辞、表达方式、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欣赏语言。第24 题
考查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感受,得分率低。学生往往忽略了作者对水与石相斗倾注的情意,以致思考出现空洞而胡乱答题。“参观水石的争执”是答这道题的突破口。
第三板块“表达与交流”(共60分)。本题的设计力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命题便于立意,让学生有话可写,而且是优劣得所,张扬了人文性。得分率为为正常值。学生失分多是因为书写不认真,细节不鲜明,层次不清晰。学生若能克服上述三点不足,还可有望在原有基础上多得3到5分。
三、今后教学建议:
(一)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这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必须认真地抓紧抓实;而运用,是积累的目的。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像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等,要学会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对语言运用要在平常生活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训练。要特别重视课本推荐的名著阅读,要让学生明确唯有亲自通读,才能得分。
(二)要加强阅读训练,既要立足课本,更要面向课外,扩大阅读面
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在中考占比较大的比重,绝大多数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因此要注意梳理课文,整合知识,适当拓展。现代文阅读教学要加强文体阅读意识,掌握阅读规律,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要注意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要重视赏析,赏析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考虑;要使用一定的术语,要实事求是。积累一些文学鉴赏术语是非常有必要的。要重视探究,探究既要在文本层面上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也要引导学生对设问语境的关键因素进行探究。要在指导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文本中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要让学生具有“尽量答出下一点”的探究意识。文言文阅读更要注意将教材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并牢固地背记下来。在记准词义的基础上,再抓句子的翻译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在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练习,向课外文言文延伸,也要重视《读本》上的文言言文,它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应对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三)、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切实抓好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从本次中考作文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今后的作文教学还须从最基本的东西做起。比如,加强学生的审题与立意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建议训练主要着眼记叙文,训练点主要有:文章不走题,开头结尾尽量记叙或描写,主体要多用细节描写,要注意点题,要努力出妙语。在教学中,还应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这一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