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作文(40%) 题目;以“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提示:1、此处的“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咀嚼、探究”等意思。 2、“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人、大自然,或者某种生活经历和某种社会现象等。 3、自拟题目,必须含有“读”字,如“读书乐”“我的月的趣味”“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懂了父亲的心”等。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一、嗟、闾、隳、觥、翳、偻、踣、樯 二、1.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3.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虽鸡狗不得宁焉。 三、1.以同已。2.被同披。3.属同嘱。4.具同俱。 阅读理解 四、1、可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2、B较恰当。虽然“鱼肥”“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看起来有些铺张,但都是就地取材,说不上奢侈。全文又是以“乐”贯穿始终,所以“欢乐”也比一般性的“热闹”来得恰当。C项与题意不合,D项是架空分析。3、参考答案:老少往来滁人游,觥筹交错众宾欢(不必过分强调格律,意思对即可)。4、参考答案:文章蕴涵着浓厚的乐民之乐的思想。如本段开头写游人之多,“与民同乐”的思想就在言外。全文最后一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五、1、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2、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3、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4、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六、1、因为这里山高(层峦危峰,横出天汉),路险(穴岩构木,浮虚驾水为栈道),风高(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浪急(大河奔湍,石峰疑若摇振)。2、东北、正南、西北。3、图画不要求画得很象,但要根据文中的描写,把这些树木扎根土石,枝疏叶茂,高大挺立的特点表现出来。4、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后半个问题无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有点乱。按观察顺序,北开始,再西,接下来应为南,却跳过先写东;写南面所见,或上或下,也有点乱。(反面意见:不乱。游龙门应以峡为重点,古南北方向应详写,东西方向应略写,写“西”后跳过“南”先写“东”,是出于安排详略的需要,更显合理。) 作文: 略。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简案 花园中学 陈萍
《 绿 》 朱 自 清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2 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二.请同学们自由发挥用一个词来概括“十二三岁小姑娘”的特征。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有感情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理清结构。
四.默读课文,思考:
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还写了什么?用符号在文中划出有关词语,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3.说说你初读此文后的感受。
4.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五.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上述问题,并选代表作答。
六.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自然段自由朗读。
七.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二.局部品味:研读重点语段(第三自然段)
顺着教师朗读的引导,品味梅雨潭的绿是否具有女儿的魅力。
1.听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并用相应的符号标出,想想看是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
2.用浪线划出作者描写梅雨潭绿的优美语句,并从写法、作用等方面写出你的评价。
3.作者眼中的梅雨潭为什么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4.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并选代表作答。
5.学生自由朗读写绿的部分,感受绿的美。
三.创新练习
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请大家根据古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四.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的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这一课所学的方法,阅读其他游记类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莹的宝石。
《囚 绿 记》 陆 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进行比较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2.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3.解题。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一)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2.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最能打动你,使你动情?先做记号,后着重朗读,并归纳打动你的理由。
(二)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三)理清本文的线索。
三.复述故事
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你在熟悉课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向大家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要求:1.语言生动,讲述连贯。
2.其他同学听后按要求评价。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味欣赏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种种情感。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抓住关键语句来剖析5他的情感。
(一)默读课文,思考并作批注
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绘绿藤的执着呢?(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在书上做圈点勾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