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衮衮诸公还真的先走了,不知这些苟活到今天的人如果看了《泰坦尼克号》会作何想法。…… 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 。 教师(朗读此则材料,补充):有一篇文章叫《克拉玛依将铭记》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生死关头无私的老师们为孩子牺牲的故事,她们就站在门口,却终于放弃了生命――因为她们一直在组织着孩子们逃命啊。大家可以课外去读一读,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让领导同志先走”的声音和身强力壮的“领导同志”先生的事情呢? 教师:现在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人类的不同的选择的源由是什么。【出示幻灯片十,作简单讨论】 思考一:规则•文明与野蛮 兽的规则――弃弱=“野蛮” 人的规则――护弱=“文明” 早期的规则――弃老=“野蛮” 后期的规则――敬老=“文明” 文明中仍然残余的“野蛮” 教师:那么请问,现在你知道了,你该如何选择吗?请你来说说。 一女生:我想我是文明社会的人,我会选择保护弱者和他人的。 师:你有没有把自己当成要被保护的弱者才这么说的呢? 生(赧然):没想过。 [教学过程C:话题推进,从集体生命到个体生命] 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和大家一样选择吧――保护比我弱小的人。 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选择自己的逃命的。(众笑) 师:这个同学敢于说不中听的真话,这是一种勇气。但他说自己还是要逃命的,这是卑鄙的吗? 生:他也没错,因为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观众掌声) 师:这就引发了我们的第二个思考。刚才我们在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但是在灾难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它该如何抉择呢? 【出示幻灯片十一、十二】 学生读这两段文字。 思考二:个体生命的尊严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材料二: 《“诺曼底”遇难记》: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一个是毫不犹豫的,后面一个中的人们本来是想逃命的――因为他们要用枪威胁才能安静下来。(观众掌声) 师:这难道是说,人性本来是卑鄙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电影,大家一定会说,这不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吗?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 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降……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 (全场肃然,为电影中的镜头深深感动。)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师:为什么杰克要向他的情敌卡尔说“没有说好吧”? 略沉默,一个学生:他也想逃命,他不想死。 师:同样身为健壮男人的贵族青年卡尔为什么能够逃命? (全场沉默,肃静。) 师:我知道,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选择:我会顾自逃命吗?我这样做是不是卑鄙?对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点击幻灯片,读):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贵的体现,也是舍己救人者之所以伟大的体现。你可以迫于情势和规则反对一个人顾自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的权利。 师:只有万分珍惜、不舍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珍贵的;轻易可以抛弃的东西,怎么可以说是珍贵的呢?而生命,恰恰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最不想抛弃的东西。也唯有这样,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才显得如此高尚、高贵,而值得我们敬仰。 【随以上讨论点击幻灯片十三,出示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D:归结,“敬畏生命”] 师:回到最初,船翻了,我们落水了,该救谁?《斑羚飞渡》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 生:该救幼小的人――儿子。 师:可是,我们的学习却又推翻了这个答案。我并没有能够带给大家任何答案,而给了大家更多的问题与思考。但至少我们知道了,《斑羚飞渡》讲的,是关于人的寓言。其实作者沈石溪自己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的。 【出示幻灯片十四,生读】 沈石溪:“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师:从人的生命到一切生物的生命,“敬畏一切生命”这一人类的“生命命题”是由法国的音乐家、哲学家、神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先生所提出来的。我们来读一段他的文字,也许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疑虑。 【出示幻灯片十五,生读】 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史怀泽。 师:一堂课下来,我没有任何的答案可以给大家,因为我也同样困惑、犹豫,——在生命与崇高之间,在生存与文明之间。这里我仅仅提供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的看法。请记住,这不是答案,这只是一个生命个体面临艰难选择时的一些想法: 【出示幻灯片十六,师读】 我个人的观点: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至少应该被谅解。如果说自我牺牲是“伟大”、不负“责任”的逃避是“无耻”的话,那么出乎个体生命的恐惧而犹豫、而躲藏、而逃亡应该被人类理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保全他自身生命的权利。 罪恶的是制造“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事件的人与事。如文中的猎手,劣质住房的建造者,有毒大米的生产者,有毒奶粉的销售者,战争的发起者--无论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无论他们有没有打着真理或者爱国的旗号……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的作者与课堂开头那个故事的编造者,都有意无意地参与“制造”了罪恶。 师: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正因为生命如此可贵,让人不舍。所以那些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的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小提琴手,哈尔威船长,“镰刀头羊”……他们才能够如此深地打动我们,成为人类不朽的记忆。让我们怀着这一份感激,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朗读: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在朗读声中下课铃声响起。全场掌声。] 【课后反思】 应该说《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料的要好。课后老师们的反应,让我感觉到大家对新课程及其带来的一些新思想、新实践也多了理解与宽容,多了跃跃欲试的期待。 近年来我从“对话生成”和“文本解读”这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前者的涵义包括“有方向但不预设‘目的地’的对话”、“临时性共识”、“理解对方,理解生活”等方面,主要是从后现代思潮下的诸领域,尤其是社会学方面汲取了一些资源。如《斑》此课,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设定“利用《斑羚飞渡》一文和相关文本探究‘敬畏生命’这一人类哲学命题”作为此课的对话内容与方向,在教学中也有明确的价值引导,但在大多数具体问题上却不仅老师没有给出答复,而且还引导学生尊重各种不同的声音――包括历史的错误声音,和在今天的道德标准看来是非道德的声音。但是,作为课堂和对话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一定的价值引导来帮助学生者生成、建构他个体的言语-精神(他个人的阅读意义),所以我又提出了一个“临时性共识”的概念,使得不同的观点有一个对话的基础,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如在此课上,这个“临时性共识”可以理解为:对“延续群体生命是一种社会性必须”的理解,对“生命个体”的珍惜与对“牺牲精神”的感激(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赞美)。 “文本解读”这一维度的涵义包括“从只读性文本到可写性文本”、“互文性文本” “通过文本解构实现个体言语的建构”等方面,主要是从文学批评等领域汲取的资源。所谓“只读性”或者“可写性”文本,其实并非指教材是否具备多重意义,而是指两种不同的阅读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生成、建构自己的意义。前者的阅读观认为文章就如电脑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蝼蚁壮歌 |
下一篇文章: 蝼蚁壮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