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
译为\"就\",或不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 ☆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死则徙尔。 (十三)、者 助词。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者”常见的意项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十四)之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1.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2.均之二策。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结构助词, \"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4.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顷之,烟炎张天。 (十五)何: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 「何如」怎么样,怎样。「何消」哪用得着。「何若」如何。「何尝」并非。 「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 「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十六)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 (十七)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例: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十八)与:给,给与、交往、赞许;和,跟,同;于,在;同欤,表疑问、感叹,句中不译。 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复习 1、 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A、省略成分的辨识和补出;B.语序的改变;C.特殊句子的扩充、凝缩;D.修辞格的恰当处理等。E、“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除了准确理解文句的字面义之外,还有深层次的要求。如:对文句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复句分析);对句子表达意图的分析等。F.要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特别注意训练自己根据语境(上下句意、文章背景等)对词义的引申、对句义的变通能力。 在翻译时不能孤立机械地死抠词义,更不能望文生义,而必须在正确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力求翻译得“信、达、雅”。以直译为主,力求原文与译文在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上基本保持一致。 直译讲究字字句句有落实,但也不是“对号入座”,不多不少,否则就变成了“死译”,势必造成译文的非古非今,诘屈拗口,甚至出现谬误。 直译的方法一般归纳有“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如:惟恐他将之来——只害怕其他将领来到。 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中常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或不常用;或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中的词。食毕,复随旅进道”(2000年)其中的“食”“复”“进道”就可以更换为“吃”“又”“上路”。 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下来。如:启听淮北取籴。(1999)——上报说应听任百姓往淮北购粮。 删——删略。古文中的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例如:不惧比干之诛。(1997)——不怕象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凭的是)勇气。“之”,结构助词,“夫”发语词,不译。 删除。即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2003年北京卷)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2001年)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补——补充。古书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完满地表达原文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可省略的某些词句。“(原)于是遂就书。”(2003年北京卷)增补主语。“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李广)尽哀。”(2002年)增补宾语。 调——调整。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就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相应调整。“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03年)其中的“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调整。即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倒装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宾语前置。“灌脂束苇于尾。”(1999年)译为“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状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为“寻找一个能出使秦国回答对方的人,没有找到。”定语后置。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其中的“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其中的“缙绅”是借代修辞,应换译为“官员”。 “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其中的“填沟壑”是婉曲修辞,应换译为“死”。 凝缩。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翻译时可凝缩为“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四、针对训练。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 2.然羽非有尺寸之地,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候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史记》) 3.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说苑》) 七、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选自《后汉书》)[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极为孝顺 B.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 行旅:旅行,游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新课标,新体验 |
下一篇文章: 《狂人日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