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
查询初一语文检测的详细结果
|
一、学习要点 (一)文本分析 同学们,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不管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要坚信在翻越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找到那信念凝成的海。但在漫漫人生路上,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当我们灰心失望,恐惧害怕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和我们分享了他处理人生困境的方法。 这篇课文选自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悬崖上的一课》。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要什么都别想,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来提高勇气,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莫顿·亨特这段经历中的经验“屡次”帮助他走过工作中、生活中的困境;他希望这种处理困境的方式也能对其他人有所启发,因而写下了这篇文章。这样一来,他一个人的经历就被千千万万读者了解,使千千万万人获得启发。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记叙这段经历的。开头第一段作者就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时间是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是费城,起因是“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所以决定去爬悬崖。通读全文之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一共写了七个人物,包括我、爸爸,和其他五个小男孩(其中提到名字的有两个,分别是内德和杰利)。并且我们还能很快就找出主要人物是我和爸爸。下面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既然是描写“脱险”的经历,那就一定要先写“遇险”。看看文章中哪几段是描写“遇险”的,哪几段又是描写“脱险”的?不难看出,全文以父亲的出现为分界限,父亲出现前主要描写了“遇险”的经历,而从16段父亲出现则开始描写我怎样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脱险”的。请大家注意全文的高潮也在这里。在文章的最后两段作者交代了事件的结果,而且不但写了“脱险”故事的结果,还写了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综上所述,这篇课文的叙事结构非常完整,清晰的体现了记叙文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既有条理又中心突出。这种叙事方式,同学们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也可以学习借鉴一下,特别是要写出这件事带给你启示和思考,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更有深度。 弄清楚了作者是怎么组织文章的,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些更细致的地方。请问,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把这个故事讲得生动?为什么这些方法能使故事生动? 1、语言描写:符合个人身份特点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产生现场感 2、心理描写:使得读者更了解人物心理感受、变化 3、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4、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特点。 作者为了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他的感受,就必须要如实地写出他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他所做的事,所以他运用了这些描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找找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我的胆小和恐惧?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 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3、“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4、“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5、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6、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7、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8、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第3句里的“蹲”和第8句里的“伏”两个动词,就形象的写出了我的胆怯。其它孩子爬上岩石架都站着向石架边缘移动,只有我蹲在石架上,一个蹲字写出了我心惊肉跳,不敢站着,只敢蹲着,通过降低重心来获得安慰的情态。随着其他孩子的离去和夜幕的降临,我越发的害怕,所以由蹲变成了伏在岩石上,“伏”字写出了我的恐惧的进一步加深,只能一动不动的全身贴着岩石,连蹲着都不敢了。这两句动作描写看似简单,却生动传神。再看第7句“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作者通过这句心理描写,让读者可以很快就体会到我是多么的紧张,神经已经崩到了极限,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该是多么害怕啊!此外还有第5句“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和第9句“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分别在“道”和“说”前面加了修饰语“软弱地哀求”和“哭着”,这样便使我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跃然纸上,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这些描写手法我们在平时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应该多多使用,以便使我们的文章人物性格更鲜明,也更有现场感。 关于文章内容我们还应关注这么几个问题。 1、作者是在事情发生多久以后写下这篇文章的?(五十七年后)已经过去五十七年了,作者为什么还要把这件童年小事写出来? 表达对父亲的感谢/写出自己难忘的成长经历/告诉读者一种处理困境的方法/ 2、作者要感谢父亲什么?这段经历最难忘之处又在于什么?这种处理困境的方法是什么? 作者感谢父亲:帮助他安全爬下悬崖,同时给了他受用一生的面对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方法 最难忘之处:“我”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由怯懦变得充满信心,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方法:不要想着前方的困难有多大,只是做好当下需要做的每件事,自然就能克服困难。 3、“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克服困难吗?为什么?试着结合自己的经历,从正反两面去思考这个问题。 可以。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静下心来,克服焦虑、恐惧情绪的干扰,专注地做好眼前的事;而且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小问题,使人越做越有信心,而信心是最重要的。 但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还不够,手电筒指引方向是很重要的。假如走错了几步,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还是要想着“岩石”在哪里,尽可能做一个计划,然后再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完成。
(二)辅助阅读:学习并列式叙事的手法 请仔细阅读《悬崖上的一课》并认真思考文章后面的问题 悬崖上的一课 莫顿·亨特 费城的7月是炎热的。时隔57年后,我仍然能够感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57年前7月的一天,我和五个小伙伴玩腻了弹子游戏后,合计着玩些新的花样。 “嘿!”内德说,“我们好久没有爬山了。” “对,爬山去!”一个伙伴喊道。 我犹豫不决。那年我只有八岁,我渴望像伙伴们那样去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朝气。但是,我八年中的大半时间都是在疾病中度过的,而且妈妈不准我玩危险游戏的警告,时时禁锢着我的行动。 “走啊,”我的好朋友杰里催促我,“别当胆小鬼。” “好吧。”我答应着跟上了他们。 我们来到目的地。远处,巍峨的峰峦隐约可见,眼前是墙一般耸立的危岩绝壁。我们要攀登的这座悬崖高不过60英尺,但是对我说来,就像万丈高山一样难以逾越。 伙伴们一个挨一个地向着一条岩壁上突出来的小山道爬去,那条小山道足有通向崖顶的全部路程的三分之二。我战战兢兢、大汗淋漓地跟着伙伴们向上攀登,剧烈跳动的心脏敲击着我瘦得可怜的胸脯。伙伴们已经爬过了那条小山道,开始向崖顶攀登,到了崖顶,就可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下山回家了。 “喂,等等我!”我声音嘶哑地喊着,“我爬不……” “嘿,离得好远啊!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一个伙伴说,其他人笑了起来。 伙伴们沿着那条曲里拐弯的小道爬上了崖顶。他们向下看着我,“如果你不想走了,就在那儿呆着吧。”一个伙伴嘲笑我说。“全靠你自己了。”杰里既关切又无可奈何地看了看我,然后跟着他们下山了。 我从悬崖边向下望去,顿感头晕目眩,我担心下不去山了。我想我会从山上栽下去死掉的。通向顶峰的路越来越险峻,越来越令人提心吊胆。我听到一个人在啜泣,我惊奇是谁在哭,原来却是我自己。 时间在一分分地过去,夜幕渐渐降临。此刻,四处一片寂静。我饥肠辘辘,恐惧和疲劳使我精疲力竭,寸步难移。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东安格里亚的沃顿空军基地。那天早晨,我在黑板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明天,我要驾驶没有武器装备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德国本土执行气象侦察任务。那一天,我的脑子乱哄哄的。我想像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瞬时,鲜血飞溅、烈焰灼人、伤痛折磨,飞机打着旋而我根本就没有力气打开应急出口了…… 第二天早晨,对我来说再明白不过的了,我不能安全地驾机飞行一千英里,穿过冬天的北海,进入布满纳粹高射炮群和战斗机的欧洲大陆,我绝对不能完成这次危险的航程。 ——1957年1月。纽约。我快乐得几乎发疯,我拿到了美国著名出版商阿尔弗雷德·诺卜夫亲自签署的出书合同,他愿意帮助我实现一个伟大的计划,出版一部我写的从现代追溯到古希腊的动人的恋爱故事的大作。 但是,那天夜晚,我担心我可能铸成大错了。到那天晚上为止,我还没想好和构思出这部书的提纲,然而签署了合同就意味着既成事实,覆水难收,我觉得这件事我干得太轻率了。 我怎样去想像古希腊人的恋爱方式呢?我又怎样去想像古基督徒的禁欲主义呢?或者中世纪的骑士和贵夫人,或者……够了!这是办不到的,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1963年6月。纽约。我躺在床上,尽管已经凌晨两点了,我还是难以入睡。我怀疑静静的躺在我身边的妻子也没有睡着。昨晚我们已商议好:我很快就要搬出去住。但是,我感到在我身下的地面仿佛裂了缝,我好像掉进了无底深渊。我怎样对八岁的儿子解释呢?我离开儿子后,怎样尽父亲的责任呢?我的妻子又该怎么办呢?我们的家产怎样来划分呢?再说,我从不习惯于孤独的生活。当我晚间关上门索居独处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不!这条路太难走了,我不能这样。 夜幕降临了。第一颗星星闪现在暗蓝色的天幕上。山下的大地变得模模糊糊一片。忽然,我发现一道手电筒的光束在跳动。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声音了!爸爸用电筒向上照着。“孩子,下来吧。”他鼓励我说,“晚饭已经做好了。” “下不去,”我抽泣着,“我会掉下去的,会摔死的。” “听我说,孩子,”爸爸说,“不要想得太多。你只管小心地迈出一小步,你能做到。看准电筒光,能看到下边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向下挪动着脚步,“看到了。”我说。 “好,”他说,“现在把你的左脚踩到那块岩石上,先别担心下一步,相信我。” 我战战兢兢地伸出左脚,触到了那块岩石。我有了点信心。“不错”,爸爸说,“现在迈开你的右脚,在右下方几英寸,那儿有块站脚的地方。”我再一次按爸爸说的做了。我的自信心更强了,我想我能平安下山了。 一步一步,我终于从悬崖上下来了。我一下子踩在山脚下坚实的岩石上,爸爸用他有力的手扶住了我。我抽泣了一会儿,而后,我突然感到获得了一次巨大的成功。这是我永远难忘的一课! ——1945年1月,我驾机滑行在跑道上。我向前猛推了一下风门杆,此刻,我所想的只是起飞,升到25000米的高空,航向正东。前方就是北海。我告诫自己: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飞越过荷兰的素汶岛。这我能做到。 飞过素汶岛后,领航员告诉我改变航向l25度然后保持这个航向l0分钟,我们就可以到达下一个侦察目标。这样做并不难。 如此这般,我操纵着飞机飞越过荷兰和德国,根本用不着去为整个航程胡思乱想,只想着要飞的每一段航程就足够了。最后,我们终于安全地飞出了敌人的空域。 ——1957年1月。经过大半夜的辗转反侧,想到我签了合同的那部洋洋大作的种种困难,我记起了悬崖上的那一课。如果我只看下一步,就不至于疑虑重重了。 我要把着眼点放在头一章,并且为此去研究大量的有关希腊人恋爱的资料。这并不太难。接着,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归纳我的笔记,将第一章分成若干节,动手写头一节的内容。 两年后的一个令人心花怒放的下午,600多页书稿的最后一页从我的打字机上脱稿了。我像孩子似的欢乐地翻起了筋斗。几个月后,我拿到了头版书。几星期后,我读到了第一篇重要的书评,这个书评对我的书大加赞扬。 ——1963年9月。我打开了我那间斗室的门。我提着提包走了出去,关上了门。百里之遥,我迈出了第一步。这并不难。接着要做的事是找房子,再有的事就是想好我怎样对儿子解释我的搬出和向儿子保证我就住在附近,我仍然是他的父亲。事实证明这些并不难做到。我搬进了我的小屋,打开行李,接了几个电话,做好了午饭,我感到就像呆在家里一样。 第二年,我建立了一种新生活。我获得了一个单身中年人所应具有的处世态度和感情表达方式。 经过反复的体验,我认识到:57年前悬崖上的那一次使人记忆犹新的教训,使我在后来的生活中能够正确对待诸如看得太远、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灰心丧气等不利心理因素。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看那些离得很远的岩石,只管迈出第一步,站稳脚跟之后,再迈另一步,直到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时,再回过头来看我所走过的路程,我就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和自豪。 思考问题: 1、文章中,作者一共叙述了他所遇到的几次困难?请你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时爬山,一个人在悬崖之上,不敢下来。 ·二战时,独自驾驶飞机要穿越整个敌区上空。 ·接到书稿之约,但不知如何着手开始写。 ·中年时,面对失败的婚姻,想要离婚,但不知如何走出婚姻的困境。
2、你觉得文章写得散乱吗?想想看,这些看起来散乱的材料中,有没有一根主线在其中贯穿? ·第一部分(费城的7月~这条路太难走了,我不能这样。) 叙述了作者从小到大所遇到的四次困难。 ·第二部分(夜幕降临了~我获得了一个中年人所具有的处世态度和感情表达方式。) 分别叙述了这次困难都是如何解决的。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总结自己从中所获得的人生经验。
3、试一试,看看自己能不能模仿《悬崖上的一课》所采用的并列式叙事的手法来记叙事件。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基础知识: 1、据拼音写出汉字。 瘦骨1ínxún________ péngluàn________的灌木 níng shì________ nà hǎn________ tóu yūn mù xuàn________ 小心yì yì________
2、请解释下列词语。 纳罕: 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选词填空。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二)阅读: 1、为什么父亲要说“晚饭做好了”,从中可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作者经历脱险后学到了什么经验?对你有何启示?
(三)作文: ·写一段家庭生活场景中的父母间的对话 ·注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并指出你想表现的父母的性格特点。
附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嶙峋 蓬乱 凝视 纳罕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略。参见课下注释。
3、啜泣 纳罕 恐惧
(二)阅读 l、父亲在安慰我,用轻松的语气和吃饭的家常话题消除我的紧张感。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沉着,冷静,镇定,宽容的人。
2、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具体的小的目标,逐个实现,直到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对个人的启示自由发挥,答案略。
附学生作文推荐 用宽容唤醒他人 ——读《送一轮明月给他》有感 初一(2)常成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住在山中茅屋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而遇到禅师。禅师知道小偷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正当小偷感到惊愕时,禅师说“你老远的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夜凉了,你带这件衣服走吧!”说完便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月光进入禅境。第二天,当禅师醒来时,发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宽容可以解决纠纷,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当然也可以唤醒他人。文中那小偷他本身并不是坏人,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但是因为饥饿与蝇头小利使他萌生了邪念,丢失了灵魂。我想当小偷准备行窃前一定做了反复的思想斗争,他想做一个善人,他不想整天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可最终还是因为执迷不悟走上了这条邪路。但禅师那句宽容谅解的话彻底改变了他的心思,改变了他的人生。当小偷被披上那件衣裳时,他被感动了,他因禅师那宽容谅解而感动,因自己对禅师的无情无义而感到自愧,因得知这世上还有人会宽容他,会尊敬他,会原谅他,会理解他,会接纳他而感到喜悦。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所作所为,而羞愧地溜走。在禅师的眼中小偷如被乌云遮住的明月,月亮象征这高洁的心性、自我清净的本体,而一个被欲望蒙蔽的人,不能看见光明是多么遗憾的事情。而禅师真的送了小偷一轮明月,在他那伟大人格光辉的照耀下,小偷找回了灵魂,找回了自我。 朋友们啊!让我们每时每刻都保持着一颗纯洁、善良、宽容的心,便能送出许许多多轮明月,因为明月不是相送,而是一种相印,能映照出彼此的光明。
[评语] 这是一篇读后感。作者通过写自己读完《送一轮明月给他》的思考和感受,表达了用宽容唤醒他人的主题。结构上详略得当,语言流畅自然,结尾简洁却引人深思,是一篇较好的习作。(指导教师:李晓波)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初一语文检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紫藤萝瀑布》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
下一篇文章: 《在山的那边》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