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阅读训练之二”
|
查询初一语文检测的详细结果
|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余秋雨 在欧洲当时,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项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运实在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过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项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己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下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纪念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很可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是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说莎士比亚是一个假人,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看来异地同理:都想否定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太使周围垂涎,太使周围不安。 直到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海涅眼里,只有这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大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我前面已经说过,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为一个奇怪的日子。谁知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觉得两座高峰不能独遗一座,居然把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 那么,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变得更加奇怪。 当时,无论是英国的斯特拉福,还是西班牙的马德里,都没有对他们的死亡有太大的惊讶。人类,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阑珊。
思考题: (1)作者为何说1616年的4月23日是发生“文化上的山崩地裂”的日子? (2)作为一位不幸到“让人心疼的大师”,塞万提斯的人生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大江健三郎:我这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王绍叶 新年伊始,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来到北京,领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合颁发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微山湖奖。自1994年到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这是他第一次亲自出席文学奖项的颁奖典礼,在此之前,他曾拒绝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 后来,听了大江健三郎在北大的演讲,才知道,他是奔着对鲁迅一生不渝的情怀而来,而不是为了领奖。他说,之所以出席这次颁奖典礼,是向主办方提出两个要求,一个是参观鲁迅博物馆,亲眼看看鲁迅创作《希望》的地方;另一个是在北大向学生演讲。而他演讲的题目也是和鲁迅有关:我这一生都在思考鲁迅,因此,他确实是奔着鲁迅而来的。 据说,大江健三郎在瞻仰鲁迅博物馆时,被众人簇拥着来到馆内,他却悄悄地避开人群,在一个角落里,独自默诵了一遍鲁迅的《希望》全文,然后又面红耳赤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竟有几分孩童似的忐忑和兴奋,说明鲁迅在他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圣。即使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且是个年逾七旬的日本作家。 他说,我一生的工作,就是文学,就是写小说。而我这一生都在思考鲁迅,也就是说,在我思索文学的时候,总会想到鲁迅。上中学的时候,我就一直很喜欢看那本母亲送给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于是,我看到了其中的一个短篇小说,叫做《故乡》。母亲对我说:去看鲁迅老师的小说《故乡》吧,我母亲总是称呼鲁迅为鲁迅老师。并让我抄下了《故乡》结尾那段广为人知的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至今也忘不了,当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登在大学报纸上,拿到了第一笔稿费的时候,心里感到喜悦。然而,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母亲时,他母亲却是万分失望,她说:你去东京上大学的时候,我叫你好好读读鲁迅老师《故乡》里的最后那段话,你还把它抄在笔记本上了。我隐约觉得你要走文学的道路,再也不会回到这个森林里来了。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成为像鲁迅老师那样的小说家,能写出像《故乡》的结尾那样美丽的文章来。你这算是怎么回事?怎么连一片希望的碎片都没有? 他还看到了母亲的眼睛里,流露出可怕的轻蔑神情,那种轻蔑至今还记忆犹新。他母亲说:我没上过东京的大学,也没什么学问,只是一个住在森林里的老太婆。但是,鲁迅老师的小说,我都会全部反复地去读。你也不给我写信,现在我也没有朋友。所以,鲁迅老师的小说,就像是最重要的朋友,从远方写来的信,每天晚上我都反复地读。你要是看了《野草》,就知道里头有一篇《希望》吧,你看了《希望》吗? 在演讲时,大江健三郎又一次朗诵了鲁迅的《希望》: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说:老实说,到现在我还不能完全清楚地,把握这篇文章的意思。但是,在我的老年生活,还要继续的这段时间里,我想我还是会和鲁迅的文章在一起。至少我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母亲对年轻的我,所使用廉价的绝望、恐惧等词汇,而表现出的失望,却没有简单地给我指出希望的线索,反倒让我去读鲁迅的《希望》。隔着50年的光阴,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从大江健三郎用他的一生,来对鲁迅加以敬仰和学习,我感到很羞愧,也为国人感到羞愧。真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到底认识民族文化代表的鲁迅有多少,是否怀着象大江健三郎一样的虔诚和深厚感情,去读鲁迅的书,认识鲁迅的思想和艺术呢?对于鲁迅,我们总是屈从于那些庸俗的、意识形态的认识,把鲁迅的形象模式化,甚至把他变成一个僵化的神祗,至于鲁迅的精髓,鲁迅的精神,我们却几乎无从真正把握过。 对于鲁迅,我们还远不如那个生活在深山里的异国母亲,了解更多,懂得更多,是她让她的儿子真正认识了鲁迅,并且以鲁迅为楷模,走上文学的道路,最后摘取了世界文学的桂冠。在这一点上,我们羡慕大江健三郎,更加仰慕他的母亲。 不过,有一点我不解,他的母亲是如何去读懂鲁迅的《希望》,并向他推荐呢?就像大江健三郎说的,至今还不能真正把握文中的意思,我觉得也是。不过我想,他的母亲应该是一种阅读的最高境界,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就象大江健三郎一样,用一生去阅读,用一生去感受,让鲁迅变为自己的血液和肉体。 请我们记住,大江健三郎对北大学子们所说的话吧,他说: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花很长的时间,去读一读鲁迅包含了深邃而复杂思想的文章,然后,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一直读下去。
思考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一种阅读的最高境界,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就像大江健三郎一样,用一生去阅读,用一生去感受,让鲁迅变为自己的血液和肉体。” (2)“对于鲁迅,我们总是屈从于那些庸俗的、意识形态的认识,把鲁迅的形象模式化,甚至把他变成一个僵化的神祗,至于鲁迅的精髓,鲁迅的精神,我们却几乎无从真正把握过。”
被宋朝扔来扔去的这个男人 刘晓闽 烟艇稳,浦溆正清秋。风细波平宜进楫,月明江静好沉钩。横笛起汀洲。 鲈鳜美,新酿蚁醅浮。休问六朝兴废事,白苹红蓼正凝愁。千古一渔舟。 ——《望江南》 他是在悲愤与忧郁中病逝的。终年五十八岁。 他的一生曾经显赫,曾经英武,曾经叱咤风云,一呼而天下皆应;他的一生始终不得志,终归默默,甚至曾经隐居山林听钟读经而淡定清风…… 他的家世很有来头,系唐朝的宗室。他们家的老祖宗,在唐时因宗室身份出任过建州刺史,因此家族从那时起就定居在福建。他幼年时就志向远大,勤学苦读,十多岁时,才学名动州县;十四岁,随父守延安,西夏兵数十万围城,他骑马佩刀绕城巡逻,无所畏惧;二十二岁,风华正茂的年纪,他进入全国读书人无限向往的深造之地——太学(国子监),是那时国立最高学府的学生。二十九岁考中进士,有幸得到徽宗的再三眷顾,名次从乙科特别提至甲科。接下来,他被授予了官职,当了承务郎、镇江教授。在镇江督学的两年,似乎是他仕宦生涯中最为惬意的时刻。他把老父亲接到身边奉养,沉醉于山川秀丽之中。这情形有诗为证:“山川富佳致,足以为亲娱。”(《谒告迎奉诗》)此后的五年间,他的官阶不断上升,国子正(国子监的职员)——监察御史——太常少卿。 一个走了学而优则仕的官宦子弟,是怎么成为一个赤胆忠心的血性男儿,成为一个尽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是历史使然,也是性格使然。 先天不足的大宋王朝,偏偏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以致一个拥有当时全球一半以上财富的强盛王朝,却在军事上一败涂地,屡遭外辱,把汉唐以来一个整体上刚毅勇猛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心怀莫名恐惧的民族、一个委顿不堪的民族、一个苟且一天算一天的民族。又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一流艺术家兼末流皇帝赵佶。宋徽宗赵佶刚一坐热皇位,就疯狂地玩艺术。赵佶把大宋朝廷变成了一个艺术家的天堂,和他依靠的大臣蔡京、高俅之流经常凑在画院里一起谈艺术、谈文学、谈女人、谈足球……唯独不谈工作。当金兵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的时候,大宋王朝事实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腐败软弱的宋廷从上到下都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 国有难,英雄出! 历史让宋王朝摊上了一个“playboy”皇帝,历史也在宋朝推出了一个“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坚定爱国的热血男儿。 内忧外患交相煎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他挺身而出,当仁不让地登上了大宋抗金的壮阔舞台。 他不顾个人身家性命,给宋徽宗上奏章,坚决主战。并上血书向赵佶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令军民抗金。于是赵桓接替宋徽宗,成为宋钦宗,马上提升他当了尚书右丞,负责京城开封的防御。 兵临城下之时,一个出身高贵的知识分子官员,没有袖手,决不逃命,以文人身份亲历战阵,部署杀敌,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的战争。金兵不曾料到,正是在他的统率指挥下,开封城中的将兵莫不拼死抵抗。宋军顽强地抵挡了自北而来的滚滚铁流,最终击退了来犯之敌。 那是一场怎样惊天动地的拼杀?冬日汴京城外,残阳暗淡的光芒下,大金数万铁骑丢盔弃甲,蓬首垢面,狼狈不堪地卷旗而去。再看汴京城头,窝囊了一百年的大宋军旗,今日得以扬眉吐气,在寒风中猎猎翻动! 岌岌可危的大宋,这时因了他的作用,半壁江山得以保住。但当他率领众军在城上浴血奋战之时,朝堂上却瞒着他大搞卖国的勾当。因此他立了大功,朝廷不仅没有褒奖他、提拔他,反而把他贬到了临江(今云南)。消息传出,开封军民自动聚集起数十万人,在京城愤怒示威。宋钦宗只好收回成命,立即又让他复职。 其实,早在政和五年(1115年),他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时,就因议论朝政过去,接连提了几条意见,被罢去谏官职事。在宣和元年(1119年),他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认为“不合时宜”而谪贬到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三明市)监管税务。 刚正不阿,敢讲真话的性格,注定了他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命运。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金兵撤离,回到汴梁的他随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五月,被驱赶出朝,强令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但朝廷同时却对各地将领特别交代:凡事要直接听命于朝廷,使他这个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九月,他被迫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宁江(今四川奉节)。 他被一贬再贬的消息传到了北方的金国,金国大喜,再次发兵,分两路南下围攻开封。此时的宋钦宗方才“患难识忠臣”,在被俘前想起那个正在前往贬所的忠臣,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他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这年是公元1127年。 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史称南宋。 我们再来看看南宋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男人呢?宋高宗赵构利用他的声望,起用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这年他已经四十五岁。四十五岁,又一次临危受命,他还会有多少时间可以施展抱负?上任伊始他就把“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作为最高宗旨,他多么渴望自己能帮助赵构完成保国安民的大业。但他立主抗金坚决反对投降活动等措施却为朝廷所不容,为牵制他,他又被调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宋高宗为了一己之私,怕他真的把“二圣”迎接回来,自己做不了皇帝,于是干脆把身边这个不安分的男人给罢免了。仅仅做了七十五天宰相的他又被驱逐出朝。短短七十五天的宰相生涯就终结了他这辈子的政治梦想!“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首《病牛》难道不是他被贬后的自喻吗?从此,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澧州(今常德澧县)、单州(今山东单县)、海南岛的万安军(今广东儋县东南)等地都曾留下过他孤独而倔强的身影。 他的被贬,使宋金对峙的局势很快逆转,金兵继续发动进攻,宋军不断败退。 可纵使一贬再贬,他那颗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战到底的心始终毫不动摇—— “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在其后的十年间,他一直被朝廷排斥在外,宋高宗曾几次起用他,但都是把他当“救火队员”去“灭火”,让他去收拾宋朝境内的烂摊子,而不派他到抗金的前线,更不让他回朝主持抗金的大局。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他再次被起用为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潭州知州;绍兴五年(1135年)十月,改任制置大使,兼知洪州;绍兴七年(1137年)被罢,提举宫观(这是宋朝特有的一种官职制度,拿着低微的俸禄赋闲在家)。绍兴九年(1139年)二月,朝廷再次起用他为湖南路安抚大使兼知潭州。他被迫四处流离移居,但依然忧国忧民,苦口婆心般不断地向宋高宗上奏章,毫不客气地批评朝廷一味采取的退避之策,“可暂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退一步则失一步,退一尺则失一尺”。他告诫高宗:“勿以敌退为可喜,而以仇敌未报为可愤;勿以东南为可安,而以中原未复、赤县神州陷于敌国为可耻;勿以诸将屡捷为可贺,而以军政未修、士气未振、而强敌犹得以潜逃为可虞。”他力主宋高宗北伐抗金,但宋高宗压根儿就没有收复中原,一雪靖康之变中父兄被掳之辱的打算,这些奏章成了他报国杀敌最后的抗争和呐喊。他以一人之力,担负着天下兴亡的重责,却被毫无骨气一味求和而致丧国的宋王朝的皇帝弃之如敝帚——想用就用,用完(甚至没用完)就扔。 有人考证,在高宗最后起用他之前,他曾经彻底灰心仕途,隐居在泰宁的岩寺里听钟读经。这里丹霞连绵,山海苍茫,京城已在千里之外……但他终于没能超然物外,一听高宗还要用他,急忙忙又抖擞精神下山入世。这也许是他最后时刻彻底灰心丧气,无奈悲愤而且再也无法超然世外的另一个原因吧! 靖康之耻,无法承受的两宋之痛,让夹在北宋南宋之间的这个男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虽有出入将相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他生命的熊熊火焰,过早地暗淡了下去。公元1140年正月,这个历尽荣辱,饱经忧患,被宋朝扔来扔去的男人在福州溘然离世,走完了他悲怆的一生。 白苹红蓼正凝愁,千古一渔舟…… 此时此刻,这里没有渔舟,也没有那俗称狗尾巴花的“红蓼”,只有几株油菜花直挺挺地点缀在一片荒草萋萋之中。 这是戊子鼠年的春三月,在他的家乡福建邵武,我们一行人瞻仰过他的祠堂,步出一个叫和平的古镇,沿着天成奇峡边的锦溪前行。在淙淙的流水声中,蓦然——我面前突兀而现两个巨大的水车,它们被溪水带动,悠悠不绝地转动着:苍凉、古老、执着、刚劲……但见那水轮有力地卷起清澈的溪水,又被水击湍着,缓缓地向前,但它旋即又渐渐地离开水面,把溪水一点一点甩干净。须臾,它回过头来,重又卷起刚刚被甩开的溪水…… 脑际不由得闪现出——在几度立废修建后保存至今的纪念馆(原名“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里,他那仰视而立在正殿中央的一尊全身坐像,这是一个目光如炬、英气逼人的伟男子,他挺胸端坐,远眺的目光里注满了坚贞不屈和大义凛然。坐像的两边高悬着两块金字方匾: “公辅助皇帝,守御都城,再安社稷,调和两宫,懋著大功,当书青史,名垂万世。”这是宋徽宗对他的赞词。 “公学穷天人,忠贯金石,方今生民之命,急于倒悬,必须不世之才,协济事功。”这是宋高宗对他的赞誉。 就是这样一位被皇上御笔所赞的忠臣,却同时又被这两个软弱无能、苟且偷生、玩忽职守的昏君一贬再贬,扔来扔去,玩弄于朝廷之间。 忠臣多难。然而,怀着对忠臣的崇敬与爱戴,在他的家乡邵武,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与他的出生有关——传说中他是金刚转世,天神投胎,日后必成大器。古往今来,老百姓往往凭着美好的想象,将其心中的偶像加以神化,从而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美丽的神话!这大概就是民间铭记一位英雄、纪念一个有功之臣特有的方式吧。 这个才高志远的男人,历史让他遭遇了赵宋王朝,对他而言,是生不逢时,他人生悲剧性的谢幕几乎是注定的;对于赵宋王朝而言,是重重地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它浑身朽气,一味求和投降,被人追打得一路南逃直至崖山,灭亡的命运也是注定的。 说到底,他仍然是一个正宗的传统的中国文人——被捆绑在儒家伦理纲常之中的文人。大展雄图、建功立业是每个读书人的宗教理想,但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施展自己的宏才伟略,实现收复失地,重建河山的理想抱负!真所谓:自古英雄空余恨。他其实就是那溪水,明明知道自己最终会被甩掉,却义无反顾地,用尽心力地推动水车的转动,为大宋王朝保住了半壁江山…… 虽然,大宋皇帝抛弃过他,但历史不会将他遗忘,并终究为他赢来了亘古不变的好名声。 “一世伟人”,是朱熹对这个男人的称颂。 “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是林则徐对这个男人的评价。 “出将入相,南渡第一名臣。”是历史对这个男人的定位。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往往是在死后才得到确认。 一个正直人士在生前的不幸,终于由千秋万代的后人用赞美来作了补偿。 这个被宋朝扔来扔去的男人,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李纲,记住并弘扬他那样的勇气、尊严、爱国和承担的民族精神!
思考题: (1)请示将下面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勿以敌退为可喜,而以仇敌未报为可愤;勿以东南为可安,而以中原未复、赤县神州陷于敌国为可耻;勿以诸将屡捷为可贺,而以军政未修、士气未振、而强敌犹得以潜逃为可虞。”
(2)请说说对文中这句话的理解。 “说到底,他仍然是一个正宗的传统的中国文人——被捆绑在儒家伦理纲常之中的文人。大展雄图、建功立业是每个读书人的宗教理想,但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施展自己的宏才伟略,实现收复失地,重建河山的理想抱负!真所谓:自古英雄空余恨。”
附参考答案: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1)因为这一天,两座文学高峰——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同时去世,世界这一天同时失去了两位文化巨人,所以作者说是“文化上的山崩地裂”。 (2)答案示例:塞万提斯的人生给了我“冶炼苦难,超越苦难”的启示。尽管命运对他显得如此不公,塞万提斯却并没有沉浸在苦难中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对苦难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由此而创作出了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人物——堂吉诃德,以此来证明了他对苦难的超越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大江健三郎:我这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1)作者认为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与品味,用一生的时间去感受与思考,让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自己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2)作者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对我们对于鲁迅的阅读态度和阅读方式进行了反思,甚至是批判。作者认为我们对鲁迅的认识是概念化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没有像大江健三郎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去感知与把握鲁迅的精髓。
《被宋朝扔来扔去的这个男人》 (1)不认为敌人撤退是可喜的,而认为与敌人的仇恨未报是令人忧愤的;不认为东南方是可以暂时苟安的,而认为中原的失地尚未收复,祖国的土地沦陷于敌国是可耻的;不认为各位将领屡次取得胜利是值得庆贺的,而认为军队的政务没有清明,军士的精神不振而敌人仍能够借机潜逃是令人忧虑的。 (2)李刚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梦想能够大展宏图,建功立业,“达则兼济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不幸的是,腐朽的赵宋王朝没有给他这种建功立业的机会,使得他理想破灭“空余恨”!
作文题: 请围绕“成长”选材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插上翅膀独自飞行 初一(6)靳一依 湛蓝的天空上,一对雌雄鸟比翼双飞,飞过高山,掠过湖泊。我看清了,在雌鸟丰满的羽翼下,还有一只小小的雏鸟,被它的父母拖着、拽着,飞向蓝天,去追寻那个遥远的梦。 小时候,爸爸妈妈带着我四处旅游,丰富阅历。记得脑海中经常浮现的一幕是,妈妈在旅行过程中给我指指点点:这是什么什么,下一次你要自己出来玩的时候,就可以怎么怎么样了……而现在,这盼望已久的“下一次”终于来临了,我即将脱离父母的掌心,自己去外面“闯荡”。对了,忘了交待,我们要去海南,冬令营的名字就叫作“成长挑战营”。 今天,成长挑战营的营帽还安静地躺在书柜上,白色的底上书着淡蓝色两个大字“成长”,几个小脚印,很像是我们崎岖不平的成长路。那是我第一次“单飞”,顾名思义,一个人坐飞机。但是我更愿意把它解释为独自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冬令营的第二天,我们进山了。走在杂草丛生的山路上,一群小孩子在前面追跑打闹。我冲他们中的一个嚷嚷:“贝贝,鞋带开了!”贝贝低下头一看,把手中的衣服、身上的包统统扔在地上,低头认真地系起鞋带来。“我帮你拿衣服吧。”我拎起贝贝的衣服,抖了抖尘土,挎在肩上。二人继续向前走,脑海中猛然闪过一个念头——以前的我是贝贝,而以前保护我的父母,不正是现在的我吗? 三亚千榕谷营地,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跟杨桃聊着天:“杨桃,今天好玩么?”杨桃突然哭了。“怎么了?想爸爸妈妈了?”“嗯。”“别哭,我也想啊,还有两天就能见着他们了啊!”“我还是想他们。”“现在就你的手机有信号,你可以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啊,姐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我劝着她,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情感——我必须对成长负责。以前是别人处处哄着我,而在这个冬令营里,我充当着兄姊的角色。分蛋糕的时候,要吃最小的那一份;负责任的时候,却要负最大的一份。 帮弟弟妹妹们拿东西,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给他们照相……以前这些事情统统是我的父母来做,而今面对一群比我小的孩子,这些事情却要我来做。 去的时候,是马可妈妈带着我,而回来时,是我带着三个弟弟妹妹飞回北京,这是小小的飞跃;以前被父母百般呵护,在父母翅膀下飞行,现在到了我独自飞行的时候了。 湛蓝的天空下,一只幼鸟独自展开双翅,徜徉在青山绿水中。 这,就是成长。
[评语] 这是一篇不错的当堂习作。小作者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九百余字的构思与写作。文章立意积极,选材恰当,构思精巧,语言流畅。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有:(1)首尾呼应,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和成长的主题紧密相关。(2)叙事有详有略,事件的选择紧紧围绕“成长”的主题但又有所不同,行文中又处处与开头相照应,显得很是细致严谨。(3)结尾点题,简洁有力。(指导教师:赵燕梅)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初一语文检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自主阅读训练之二”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语文试卷 |
下一篇文章: 《孙权劝学》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