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要点 1、作者介绍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俞平伯先生曾将《浮生六记》比作“一块纯美的水晶”,赞它“幽芳凄艳,读人心醉”,叹赏之余,专为作者写了一部年谱。林语堂先生更是用力勤苦,将全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在他所著的《中国人》、《生活的艺术》两部畅销书中,还多处引用《浮生六记》的材料。因此,这部著作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重视,在古典文学长廊中有其一席。
2、课文分析 《童趣》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要害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专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清代文学家沈复以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他的《童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首段标明主旨,总说作者自己在童年时常获得“物外之趣”。第2、3、4三段展开,分说三趣,即“观蚊如鹤”、“丛草为壑”、“鞭驱虾蟆”。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而对于突然出现、吃掉了“二虫”使自己非常扫兴外加异常惊讶、愤怒的“癞虾蟆”,作者只是采取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没有剥夺其生存权的做法,又可以看出作者爱护小动物,对事情处置有度、善良而充满童真的一面。 《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出来,将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随时注意总结,在课文学习之外,适当补充练习,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二、能力训练检测 1.加红字注音 童稚( ) 藐小( ) 拟作( ) 项为之强( ) 鹤唳( ) 怡然称快( ) 凹凸( )( ) 土砾( ) 凹者为壑( ) 兴正浓( ) 癞虾蟆( )( )
2.加红字解释 故时有物外之趣( )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果然鹤也( ) 项为之强( )( ) 徐喷以烟( ) 凹者为壑( ) 兴正浓( ) 盖一癞虾蟆( ) 方出神( )
3.一词多义 时:余忆童稚时(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察: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 之: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使之冲烟而飞鸣(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为:为之怡然称快( ) 以丛草为林(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徐喷以烟( ) 以虫蚁为兽( ) 其:必细察其纹理( ) 蹲其身,使与台齐( )
4.词语释义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鹤唳云端:
5.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6.文学常识填空: 《童趣》一文的作者是_____朝文学家_____,本文选自作者的自传体散文集《_____》中的《____》。
7.“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庞然大物”是指________,这是相对________而言的。“拔山倒树”中的“山”是指________,“树”是指________。
8.文中所写三件趣事,“观蚊为鹤”侧重表现了“我”________的童趣;“丛草为林”侧重表现了“我”________的专注的童趣;鞭驱虾蟆侧重表现了“我”________的童趣。
附参考答案: 1.zhì,miǎo,nǐ,jiāng,1ì,yí,āo,tū,1ì,hè,xìng,há,ma 2.故,所以,因此;拟,比;果,果真;项,颈项,脖子;强,通“僵”,僵硬;徐,慢慢地;壑,沟谷;兴,兴致,兴趣;盖,原来是;方,正。 3.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时时,常常)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之:心之所向(结构助词,的)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蚊子)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虾蟆”) 为:为之怡然称快(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徐喷以烟(用) 以虫蚁为兽(介词,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它的) 蹲其身,使与台齐(自己的) 4.词语释义: 明察秋毫: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喻为人非常精明,洞察力强。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鹤唳云端:鹤在青云边上鸣叫。 5. (1)所以常常获得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2)我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满足。 (3)忽然有个极大的野兽推倒山压倒树走过来。 6.清朝,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7.癞虾蟆;虫蚁;土堆或石头;草 8.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具有爱心
附学生作文
鹅卵石 初一(2)郭扬
溪水汩汩地流着,没有人注意过它,更没有人会注意过它身边的鹅卵石。 它没有小动物的生机,也没有钻石的尊贵,但却有着一种坚强的性格。我们不难发现,鹅卵石永远是生在河边的,因为只有在这里,它才能经受河水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石头本是没有什么好坏的,只有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才能挺立于世,否则早已灰飞烟灭,回归尘土。不信你也可以看看,哪一块名石没有经历过种种考验。而鹅卵石之所以很圆滑、很好看,正是因为它在一生中,永远在与湍急的水流抗争,永远挺立在河床之上。 我们比它聪明,可是却很难像它一样,把一件事坚持到最后。也许上天创造它的原因,就是在警示我们这些人类。但是又有谁能注意到这些警示呢?聪明的我们为什么就注意不到它呢? 鹅卵石,你小巧玲珑,光滑圆润,无怨无悔。你的生活虽然单一,但精神永远坚强,永不放弃,决不随波逐流。你挺立着,扎根于危险的河床,你的精神也挺立着,扎根于我的内心,永不忘!
顽强筑就辉煌 初一(2)钟鼎
凡是扬名于世之人,其一生必历尽坎坷,充满磨砺,而其所凭的,是一颗顽强的心。 仙人掌不度过干旱,就无法开出灿烂的花朵;苍鹰不经受风雨的洗礼,就不能展翅翱翔于天际。人,也是一样。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父母教育我时常说的谚语。我起先不解,而在观看残奥会比赛后,心中豁然开朗。能站在全球瞩目的领奖台上的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身有缺憾的残疾人,都接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许多人都羡慕他们获得的荣耀,但是,你可曾想到,此时这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曾经受过怎样的磨砺! 古人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可见,任何一个成功之人,如果没有顽强的心,就走不完那崎岖的路程,只能在起点处张望,或停顿在途中,也就不会有所成就了。
[评语] 凡经历了岁月沧桑仍能存留于世者,凡崭露头角引起世人瞩目者,其经历、精神必有异于常人处。两位小作者对身边现象思索深刻,由石及人,由他及己,对生命、生活产生新的感悟。鹅卵石的坚强、领奖人的辛苦,既令小作者感动,也令读者心生敬意。(指导教师:黄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