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及课文分析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1919年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在扬州,朱自清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很多诗人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正是由于这种影响,而使郁达夫对他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是滋养亿万华人的美文,她历久弥新,永远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春》,用如花的妙笔勾勒了春天的美景,蓬勃欣荣的春草图,争艳斗奇的春花图,温柔和煦的春风图,清新和睦的春雨图,抖擞舒活的迎春图,还有大地苏醒之景,山水朗润之姿,红日普照之画。读之如入春景,赏之如见春机,思之如沐春风,诵之如融春情。 《春》,用深情的言语抒发了对春天的挚爱。那盼春的急迫,听春的欣喜,在三个“了”字的袅袅之中扑面而来;那对春草的蓬勃生机的激赏,对春花的色香味俱佳的欣悦,那对春风的温柔吹拂的舒适,对春雨的密细亮闪的亲睐,对春天的老老小小家家户户的欢喜,在细腻的笔触下潺潺流淌;那对春天新美力的无限的赞颂与希望,在最后的吟唱中无限地扩张。读《春》,如读朱自清先生那一颗对春天的赞美之心,如读朱先生春天和谐之景的喜悦之情,如与朱先生一起徜徉于春景之中,陶醉在春香之里,期望着山河的无限春光。 《春》,写景的方法极具特色,既有春草的白描,又有春花的渲染,既有春风的映衬,又有春雨的烘托,更有春人的点缀。在一幅长卷之中,勾勒点染,描摹绘色,把春的风姿柔情,从嫩稚的幼儿到翩跹的少女到精壮的青年,一一呈现于人们的面前。 《春》,语言极其精美。遥想本文写作之时,白话文总是被人讥笑为下里巴人,言之浅显者有之,言之低俗者有之,言之汗臭之味者有之,总之是不登大雅之登,难入方家法眼。幸朱先生文章一出,国人对白话文的陋见顿消于天外,尤其是这篇《春》,更成了白话文的典范之作,深受国人之喜爱。《春》的语言,是从口语中精选而来,蕴藏着大运河的温婉,包涵着扬州城的厚重,洗练着滔滔长江的气势。那“了”音的袅袅,那叠韵的悠悠,那排比的气势,那长短句的交错,令人欲吟欲歌。 《春》,使学生踏进了文学之门,带着期盼走进了这一多姿多彩的四季之景,编者就是想借用《春》这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自然的美丽,文学的美妙,真挚情感的美丽,让刚从小学走进中学的孩子们走进精美的文学世界之中。
二、能力训练检测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①涨水( ) 涨红( ) ②应和( ) 和平( ) ③黄晕( ) 晕车( ) ④薄烟( ) 日薄西山( ) ⑤散步( ) 散文( ) ⑥西藏( ) 捉迷藏( )
2.给加红字注音 酝酿( )( ) 抖擞( ) 应和( ) 支撑( ) 宛转( )( ) 摇曳( ) 傍晚( ) 抚摸( ) 嘹亮(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 rán( )张开了眼。 (2)鸟儿将cháo( )安在fán huā nèn yè( )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 )的光,hōng tuō( )出一片安静和平的夜。 (4)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 ),戴着lì( )。他们的房屋,xī xī shū shū( )地,在雨里jìng mò( )着。
4.填空 (1)《春》的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号________,后改名自清,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________。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2)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 )、( )、( )、( )、( )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躺跑,捉几回迷藏。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翠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C.舒活舒活筋骨,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6.“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含义是( ) A.春天迟迟不来,人们盼望了很久才到。 B.春天善解人意,人们盼望着盼望着就到了。 C.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表达了盼春的急切心情。 D.东风是春天的先行官,东风到了,春天随后也就到了。
7.对《春》结尾的三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热烈的追求。
8.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地,在雨里静默着。( )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罩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4)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 (5)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9.读《春》的语段,回答问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为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嘹( )( ) 潦( )( ) 僚( )( ) 缭( )( ) (2)酝酿:原意指( ),本文指( ),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 )的准备过程。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诗出自( ) A.白居易《忆江南》 B.杜甫《望岳》 C.王之涣《凉州词》 D.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杨柳风”指( ),用的是( )修辞方法。 (5)“抚摸 润湿 嫩叶 应和”四个词中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fú yún nùn hé B.fǔ rùn nùn hé C.fú yùn nèn hè D.fǔ rùn nèn hè (6)“卖弄”一词在本文的解释是“炫耀”,这里运用了( )的手法,达到赞美的目的。 (7)“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的“抚摸”二字写出了春风的( ) A.温暖轻盈 B.爱抚轻柔 C.温暖轻柔 D.温暖柔情 (8)语段第一句写出春风的( );是从( )角度写的;第二句从( )角度写出了春风的( );第三四句从( )角度写出了春风的( )。这样写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 )有味,有( )有( )。 (9)沾衣欲湿杏花雨,( )。(补全诗句)
附参考答案 1. ①zhǎng zhàng ②hè hé ③yùn yùn ④báo bó ⑤sàn sǎn ⑥zàng cáng 2.yùn niàng;sǒu;hè;chēng;wǎn zhuǎn;yè;bàng;wǔ;1iáo。 3.欣欣然;巢;繁花嫩叶;呼朋引伴;黄晕;烘托;蓑;笠;稀稀疏疏;静默。 4.朱自清,自华,秋实,佩弦。扬州。《背影》《荷塘月色》。写景抒情散文。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5.D 6.C 7.C 8.(1)引用,比喻,拟人 (2)拟人 (3)排比,比喻,拟人 (4)排比 (5)拟人 9. (1)liáo嘹亮 liǎo潦草 liáo官僚 liáo缭乱 (2)造酒。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逐渐达到成熟 (3)D (4)春风、借代 (5)D (6)贬义褒用 (7)C (8)柔和触觉;嗅觉;芳香;视觉和听觉,和悦;声、情、感 (9)吹面不寒杨柳风
附学生作文
水浒英雄传 初一(5)王传鹏
十一长假,我读了《水浒传》一书,不禁为之中英雄成败所感,特写此文,以表心中之情。 宋江:为朝廷鞠躬尽瘁,受谋害死而后已 水浒传一百单八好汉之首宋江乃是千古难逢之善人。在入伙之前,被称为“及时雨”,不管生人、熟人、好人、坏人,都以真心相待。可以说是十分“有人缘”的人了,故被众好汉尊为首领。说宋江的功绩是他的善良所致,一点也不过分,可正是他的善良毁了他。他可以一辈子呆在水泊中享福,但为了朝廷——他所不知道的腐化透顶的朝廷,他出征了,而且付出了损失兄弟的代价,自己也在死亡线上挣扎。为了什么?为了忠义。 而当他扫平方腊,降服辽朝衣锦还乡时,他的兄弟只剩下二十七人了。不仅如此,他还受到奸臣谋害,被下药毒死。可怜山东呼保义,衣锦还乡又遭劫!为朝廷卖命,终得如此下场!! 吴用:满腹经纶智多星,也随统领共长眠 智多星吴用,排名第三位,乃是山寨中军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大有孔明在世之雄风,孙武重生之韬略,鬼谷出山之精谋,孙膑不亡之计策,不愧为一世豪杰。智取生辰纲,大破高太尉等无不夸赞其功绩。然而最可贵的不是这些,而是他的兄弟义气。 在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被谋害后,他完全可以自己享清福,不用去管别人怎么样,可他并没有这样。当得知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与世长辞后,他不但十分悲哀,而且也陪他们一起死了。 只有当生死攸关之时,才能看出一个人对你是否真心。 武松:当年勇威能打虎,帮源洞前竟断臂 武松,一世英雄也。年轻时便勇力过人,之后,在景阳冈他不用任何工具,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后大闹飞云浦被流放时,仍可以轻松耍弄五百斤大石头。快活林醉打身长一丈的蒋门神。这都说明他是一世英豪。但是,他在帮源洞前,竟被一无名小将砍折手臂,因为什么?因为莽撞。古今英雄,多少人因莽撞丢了性命呀?
《资治通鉴》读后感 初一(6)徐逸嘉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资治通鉴》张居正讲评的皇家读本。这是一本有明朝大学士张居正给皇太子进课用的史书教材。 《资治通鉴》书中记载了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以警示后面的帝王学前人之处,汲取前辈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中国自古以来是个重视教育的国家。历代帝王对江山的传承都在太子的身上,因此对太子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相当于我们上幼儿园时,我们还在识字,皇太子即已经开始他的贵族教育了;正因为他的良好教育,才形成了晚明的繁荣,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即是他的陵,国不富,不强,也修不了这么大的规模。 明代万历皇帝六岁时被立为太子,十岁正式出阁讲学。每天早朝退后,皇太子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清晨先读如同《资治通鉴》这类书十数遍,上午9点~11点左右,太子要听老师讲早晨诵读的书目,然后在别人的陪伴下练习写字,听老师讲笔法,所谓的: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等等。下午从容游息,或习骑射。晚间读本日学习内容数遍,到熟为止。可见当时皇家教育还是相当严格的,课程负担也不轻。还值得一提的是,读书,三日后一次复习,必须到熟背的程度。写字,春夏秋天每天100字,冬天由于气候太寒冷,数量减半50字。遇到大风暴雨或严寒酷暑才能暂停写字。这就是太子读书安排的全部过程。看了以后,我不觉吃了一惊,没想到古人读书那么刻苦,我很赞叹他们读书学习的勤奋。从小皇太子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经书史书,能毫不倦怠,真是了不起。我从中也感觉,当时古人已经意识到“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读书人追求的境界正是修身、正心、治国、平天下。 《资治通鉴》事实上原版为司马光所撰写的,全部为古文,相对于十来岁的儿童来讲比较困难,所以经张居正筛选了的内容采取了量力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明朝的白话已经同现代汉语相当接近,所以他的讲稿,非常好看,文字通顺,是改编过的一部代表作。所以这部书对我们来说,也相当适合,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的历史知识。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或许就是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了。毕竟,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评语] 最近,班里刚刚结束了一次名为“悦读会”的读书分享活动,我们从假期同学们阅读报告中摘选了一批读好书、有创见的同学的作品,利用语文课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目的有三:推荐好书,锻炼口才,促进阅读。周国平在散文《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中,谈到了读书,尤其是读好书的美好。而让学生们在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阶段,走进经典,是我们的责任,当然,也是我们的乐趣。尽管孩子们的笔触还很稚嫩,但是,他们读了,在我们的引领下走进了经典的世界,这是我们所乐见乐为的。是啊,读书,真好!(指导教师:赵燕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