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林海音自传性质的小说集《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篇。课文较长,以小学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为线索,伴随着作者的几次回忆,时而眼前事,时而往事,刻画了主人公英子内心成长的过程。这篇文章从情节上看,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从内容上看,父女情感人至深,能打动同学们的内心。 就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提出几个问题:
1.你读懂文章的标题了吗?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从另外一种含义上来讲,花落了,“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更深一层地提升了主题。文章处处弥漫着一种隐而不发的情感,如花瓣飘落凋零,给文章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让人心碎。
2.你读懂了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了吗? 这篇文章很有电影的镜头感。不断的闪回。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回忆与现实的交接点选取的十分巧妙。比如:汇款回来,用英子做成这件事急切回到家里的心情引出了毕业典礼拿着文凭急切回到家里的现实。一句“快回家去,快回家去”很快自然地勾串起了两个不同的时间点。
3.你读懂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马迹蛛丝,隐喻不言”吗? 所谓“草蛇灰线”与“蛛丝马迹”,取自古典小说的写法,指文章中设置的“埋伏”与照应。比如,文章中写爸爸的声音“低哑”、喉咙“肿胀”,“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不是吗?”“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就是蛛丝马迹,草蛇灰线,与后文爸爸的花落了,“我”已经成了小小的大人或成照应,或作暗示。
4.你读懂了“爸爸”吗? 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作者写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句鼓励的话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到东交民巷给日本的叔叔寄钱,比如病中对英子的最后叮嘱。尤其是在病房一段,当稚气的女儿撒娇耍赖地问道:“那爸爸不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此刻的父亲把头转向墙那边,举起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知悉自己病情的父亲是面对自己孩子天真可爱的要求,不能作答,只能强忍自己的泪水,用这样的一个动作来掩饰自己的悲伤。
5.你读懂了“英子”吗? 文章写的是英子的成长。最初懵懂入学的孩子,记住了爸爸的话,六年级终于被选为毕业典礼的代表。最初赖床不起逃学的孩子,记住了爸爸的打,不但不迟到,六年来无论冬夏风雨,都成了最早到的学生之一。最初不敢去寄钱的孩子,记住了爸爸的鼓励,最终做成了这件事。当爸爸的花儿落下,英子告别童年,成了一个小小的大人。 抓住这样一个细节:“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当所有的预感成为现实,当所有的暴风骤雨来临,英子却表现得如此的镇定和安静,她把小学毕业文凭放进抽屉,把爸爸的关爱和对爸爸的依赖放进抽屉,把童年的欢乐与稚气放进抽屉,转过身来,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她心里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她真正长大了。
6.你读懂“我们多么欢喜又多么害怕长成大人”了吗? 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所有的同学们的共鸣。每个人都是从童年和少年走过,我们盼望着长高长大,我们盼望着成人后的自由,但是又害怕无忧无虑的快乐溜走,害怕未知的风风雨雨,害怕成长后应当承担的责任。但不管你是怎样的欢喜和害怕,你都终将要长大。
二、能力训练检测 1.给加红字注音: 肿胀( ) 掸子( ) 玉簪花( ) 骊歌( ) 廊檐( ) 花圃 ( ) 抽屉( ) 叮嘱( ) 徘徊 ( )
2.填空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作者________,选自自传体性质的小说集《________》,本篇是小说集中最后一篇。你还能写出本书中其他小说篇名吗?(至少两篇)
3.课文中提到李叔同先生的《骊歌》,文字优美富有意蕴,请认真品读体味,查找下列词语的意思。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骊歌: 徘徊: 知交: 零落:
4.阅读理解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从这几段文字来看,爸爸对“我”的管教很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我”在静默时听了老师说的几句话,“鼻子抽搭了一下”,“差点儿流出眼泪来”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理?
(4)从选文中你看出这是怎样一个父亲?对于爸爸的教育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附参考答案 1.肿胀(zhàng) 掸子(dǎn) 玉簪花(zān) 骊歌(1í) 廊檐(yán) 花圃(pǔ) 抽屉(ti) 叮嘱(zhǔ) 徘徊(huái) 2.林海音 城南旧事 《惠安馆》、《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兰姨娘》等。 3.骊歌:毕业时离别的歌。 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知交:知己的朋友。 零落:指朋友各奔东西,散布在各地。 4.(1)赖床的我挨了父亲的打并在他的教育下从此不再迟到。 (2)父亲不允许我上学乘车。父亲打了赖床不起的我。 (3)既羞愧又委屈 (4)严格要求孩子,但也很关心孩子。教育方式的感想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推荐
泪 初一(7) 方子隽
岁月如逝,2008年已经走过,回想这一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流下眼泪,有的苦涩;有的甘甜;有的酸楚;有的欣慰;有的滚烫;有的冰凉。 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一个与我同龄的伙伴,他就是崇州市漩口中学初一学生马健,他用双手刨出了被压在水泥板下的同班同学向孝廉。一块水泥板倒下来,压在向孝廉的身上。这位13岁的小姑娘醒来后,模糊中看到缝隙外边有亮光,接着再次昏迷。此时,一个声音唤醒了她,“里面的人是谁?”同学马健在大声喊着。向孝廉哭着对马健说:“马健你别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的,你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你一定要坚持住。”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地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大约4个小时后,向孝廉终于被刨了出来,而马健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这一感人肺腑的故事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再次泣不成声。此时的我领悟到面对巨大的灾难,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用勇气和坚毅,传递着生的信心。 2008年既是悲伤的一年,也是喜悦和收获的一年,2008北京奥运会,让我们重温了奥林匹克的光荣与梦想,见证了那一个个令中国人感动的瞬间。 在8月9日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在北京射击馆进行时,当全国的人民都在翘首以待,等待中国枪手杜丽取得第一枚奥运奖牌时,她却卫冕失败,最终以499.6环的成绩获得第5名,杜丽哭了,当她走出运动员通道那一刻,现场一句“杜丽,好样的!”的高声呐喊,却让这个坚强美丽的山东姑娘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委屈,泪如雨下。“显然我对在家门口决赛的压力准备不够充分,不过四天后,我还有另外一项比赛,我会用成绩证明自己。”丢下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词,杜丽大步流星地走出赛场,只是她脸上的泪还在不由自主地淌,看得人心疼…… 电视机前我看到这一幕,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眼泪也在眼睛里滚动,我忍住不哭,我相信杜丽能行。四天后,当从容、淡定的杜丽再次出现在射击馆时,在女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决赛中,她以总分690.3环创造新的奥运会决赛纪录并夺得金牌,她站在五环旗下的领奖台时,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瞬间,杜丽哭了,我的泪水也决堤而下,我深深地感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爸爸曾对我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回想过去的一年,是我的人生之路上不平凡的一年,我经历了很多曲折,终于升入了四中,成为一名中学生,期间也流下不少泪。而这一年更多的泪是为雪灾,为汶川地震,为奥运……”有人说“常人的悲欢成为民族的悲欢,常人的力量成为国家的力量”,那我说:“民族的悲欢也成为了我的悲欢,国家的力量也会成为我的力量。
又到雪花纷飞时 初一(8) 孙弋雯
今年的第一场雪悄然降临了,那一个个六边形的精灵,纷飞着,飘进了我的回忆…… 小时候,从北京坐火车,迎了一路的雪花,到东北探望姥姥姥爷。记忆中的雪,纷纷扬扬,笼罩在乡镇的每一个角落。穿过脑海中一个又一个记忆的角落,浮现在我眼前的是姥爷和我一起堆雪人的情景。雪花飘落下来,他不时地帮我掸掉我身上的雪,教我如何攥雪球、把雪打实。我突然说:“姥爷的头发像雪一样白!”他只是笑笑,摸摸我的头。那个下午,雪花纷飞着的时刻幻化成了一个逼真的大雪人。我欣赏着它,竟不愿回家。 第二天,调皮的男孩子,将雪人踢坏了。我不幸得知了这一切,眼泪立即不住地涌出来,家人怎么劝都拦不住。不知过了几时,将结了霜的窗户抹了抹,看见姥爷在楼下修补雪人的身影。眼泪,从我还不曾见过人间冷暖的眼中涌下来…… 象征着亲情的雪花,在那个久远的冬天纷飞着…… 后来,一个元旦,和朋友在学校中。一阵西北风的召唤,雪花也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转瞬间,一种流动的美感装点了窗外的画卷。一个好朋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要离开同学们,离开北京,到遥远的澳大利亚定居了。雪,在此时此刻,更给每个人的心上,添了一份伤感,一份遥遥无期。我们望着窗外的白色的精灵,任由他们送走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眼睛,变得亮晶晶的,一眨眼,脸颊也显现出一对纯净的水晶链。 我问朋友,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 她说,可能又是一个雪花纷飞的时候吧。 象征着友情的雪花,在那个伤感的冬天纷飞着…… 08年的一月,在北京的小雪里,我听到许多关于南方大雪灾的消息。得知停电停暖的人们生活的艰难,我无可奈何,只能尽自己所能献一份也许微不足道的爱心。我的心,此刻似乎就和南方的同胞们在一起。看到铲雪的志愿者、解放军,我的心,在这雪花纷纷的时刻,再次被触动、被温暖。或许真的是“天命难违”,但我们中华儿女永远要在一起!或许未来永远无知,但我们炎黄子孙永远要积极、不懈地携起手面对未来! 象征着同胞之情的雪花,在这个艰难的冬天纷飞着…… 又到雪花纷飞时,我在街上徘徊着,凝视着从天空中飘落的六边形的精灵,我似乎,又看到了属于这雪花纷飞时的情……
[评语] 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2008年是大悲大喜的一年,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忍、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在不同寻常的一年里,我们可以从这些大事件中获得内心的提升,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源泉。选取的这两篇文章不约而同的将文章的中心点到了08年的感动上,但是切入的角度都非常小,二篇以“泪”为题,一是悲极而泣,一是喜极而泣,用一个中学生的泪串起了2008,民族的悲欢成为了常人的悲欢,常人的力量也会成为国家与民族的力量。主题得到了升华。另外一篇先从亲情和友情写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雪花的纷飞,表达常人的情感,最后提升到雪灾中体现出的同胞之情,由小到大,层层递进。两篇文章点在国家民族上,但都没空喊口号之感,从自己出发,值得学习。(指导教师:张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