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阅读训练
|
查询初一语文检测的详细结果
|
“自主阅读训练”,老师们将为同学们提供精心选择的文章,同学们则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作自主阅读训练。训练的结果和意义不在于给同学们打上一个检测分数,我们更希望同学们能在沉浸和投入的阅读状态中收获人生的滋养和阅读的乐趣。享受阅读,享受感悟与思考,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一)2008年感动中国颁奖人物介绍及颁奖词 从容指挥救灾的县长 经大忠,男,羌族人,44岁,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地震发生时,北川县长经大忠正在开会,他果断地组织与会人员疏散,并用最快速度将县城里的8000多幸存群众集中在安全区域。全面的救援工作展开以后,经大忠成为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2008年5月14日下午,经大忠带领工作人员在废墟中救起了一个小女孩。当经大忠抱着孩子往担架跑的时候,孩子一直在哭泣。经大忠摸着她的脸,安慰她:“别怕,孩子,爸爸救你来了!” 颁奖词 千钧一发时,他振聋发聩,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忍住悲伤,力挽狂澜!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救灾火线上的尖兵 李隆,男,31岁,中共党员,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 在2008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已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其中5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颁奖词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圆梦太空的神七航天员 “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翟志刚,上校军衔;刘伯明,上校军衔;景海鹏,上校军衔。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16点59分,他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 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颁奖词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藏族火炬手吉吉 吉吉,女,珠峰火炬队第一棒火炬手,西藏登山队运动员。 2008年5月8日上午9点17分,中国登山队19名队员成功登上珠峰之巅并进行了奥运火炬接力,首次实现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的传递。2008北京奥运圣火终于在海拔8844.43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中国兑现了7年前的诺言,书写了奥运史上的一个奇迹! 颁奖词 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
捍卫圣火的火炬手 金晶,女,27岁,残疾人击剑队员,29届奥运会火炬手。 法国当地时间2008年4月7日中午,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巴黎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当天,几名藏独分子试图从中国火炬手金晶手中抢走火炬,干扰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坐在轮椅上的金晶面对暴行,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虽然她被威胁、被殴打,但她手中的火炬始终没有被抢走。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 颁奖词 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中国写意圆世界奥运梦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团队。总导演:电影导演张艺谋;副总导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国家歌舞团副团长陈维亚。 2005年,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等人被任命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负责整个开闭幕式的创作和实现。 为更好地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口号的深刻内涵,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突出“文明”、“和谐”两大主题,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推掉了高昂报酬的商业合作,带领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 颁奖词 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悬崖上撑起一片教育蓝天 李桂林,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陆建芬,女,4l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地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 颁奖词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为救灾活活累死的小战士 武文斌,男,26岁,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战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这个战士,就是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武文斌。 2008年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 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携妻照顾初恋女友34年 韩惠民,男,55岁,苏州人。 韩惠民和妻子徐敏芳默契“配合”,共同照顾一位瘫痪病人,已经持续了整整34年。不过,让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位长期卧床的病人正是韩惠民年轻时的初恋情人…… 1972年,韩惠民与比他小l岁的吴月瑛同在苏州沧浪区工业淀粉厂工作。1974年4月的一天,吴月瑛发生车祸,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颈椎中枢神经断裂,手术后用钢板固定,再也不能站立,也不能坐,只能躺在床上。韩惠民在吴月瑛住院的日子里,自己日夜守护在她身边,喂饭、端尿,陪她说话解闷。出院后,韩惠民也一直悉心照顾她。 经人介绍,韩惠民认识了徐敏芳。当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为照顾过去的恋人,她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 34年倾情照料,如今韩惠民与吴月瑛两家人早已成了自家人。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有我们在,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一直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次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更坚定地活下去的泪水…… 颁奖词 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现身雪灾震灾现场的农民兄弟 唐山十三位农民: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均为男,河北唐山人,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颁奖词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特别奖——全体“中国人” 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思考题: (1)获得“2008年度感动中国”殊荣的个人和集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谁是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托尔斯泰灯 蒋子龙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最早这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吊挂在图拉州托尔斯泰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屋顶上。灯罩巨大,比灯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 ——这就是矗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发明。 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就构思出这盏“连桌灯”,或者叫“桌连灯”。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陆续地为他生下了13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到最后这张大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13块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圣经》,读课文或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而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这捎带着也是一种测试,看哪些孩子或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说的手稿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或者相反。 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多了。即使托尔斯泰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阅读,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围着灯读,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于是,久而久之便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盏灯。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 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 思考题:托尔斯泰对于儿女的教育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你是怎样看待阅读对于人生的作用呢?
(三)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思考题:毕淑敏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了读书对于人的“美容作用”?你同意么,为什么?
(四)大师上课的开场白 陈鲁民 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敢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其自负由此可见一斑。这且不说,他在抗战时期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在跑,就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沈从文脾气好,并不与他一般见识。 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这么很谦虚地一说,反倒赢得喝堂彩。他的学生汪曾祺曾评价说,沈先生的课,“毫无系统”,“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听他的课,要会“举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大诗人闻一多上课时,先抽上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所以,他讲课时,课堂上每次都人满为患。 启功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平时爱开玩笑,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本人是满族,过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胡言。”引起笑声一片。著名作家、翻译家胡愈之先生,也偶尔到大学客串讲课,开场白就说:“我姓胡,虽然写过一些书,但都是胡写;出版过不少书,那是胡出;至于翻译的外国书,更是胡翻。”在看似轻松的玩笑中,介绍了自己的成就和职业,十分巧妙而贴切。 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顿时全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果然有学问,果然名不虚传。 架子最大的开场白,则非章太炎先生莫属。他的学问很大,想听他上课的人太多,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干脆上一次大课。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老头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老头的学问也真不是吹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有资格说这个话。 听大师上课,如醍醐灌顶,是一种美妙享受;光是那一句非同凡响的开场白,就能让人肃然起敬。
思考题: 上文提到的“大师们”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阅读小结—— (1)在今天的阅读中,你积累的新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因为是“自主学习”,只要是认真阅读,并思考了“思考题”,就可以了,所以不设固定的参考答案。
附作文推荐 挤出时间读书 初一(5)史星宜 渐渐地,作业越来越多,把原本每天睡觉前的半小时阅读时间一点点挤掉了。于是,我开始努力找出一些读书的时间来保证每天的阅读量与收获。 首先,我还是坚持了睡前的小阅读,只是把半小时调为了五分钟。只读英语小说,比如《床前灯》《书虫》或《心灵鸡汤》。这样每天一篇英语阅读就能保证。其次,坐地铁的时间无疑是一个宝贵的长时间阅读。我周六都要去和盛那边上课,路程中约一小时都是在10号线上度过的。因为上车和下车的站都接近终、始站,一般都能坐到位子,一个小时基本就能看完一本小书或半本大书了,一个来回一本书也就看完了。而且在喧闹的地铁上进入书的世界,一切都好像不存在了,只有你的和书中的“他”。再就是零碎的时间。在上厕所的几分钟里看一张英文报或天天副刊是最合适的了。而出去吃饭时等待上菜的功夫便又可以掏出书来读。总之就是“书不离手”。 最后就是提高阅读速度与兴趣。先说提高速度。我一直阅读速度很快,也就是“一目十行”。这也许就是大量的阅读与有限的时间训练出来的。而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不由自主地在床上,在饭桌上。在学校里翻开书,迫不及待地把目光定格在一个个散着墨香的汉字上,才会体会到与书本约会的乐趣。 实际上,效果还是很好的,开学以来这一个月,我已经把大大小小的书五六本,每期的报纸统统装进大脑里了。
[评语] 古人挤时间读书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欧阳修的“三上”了一一枕上,厕上、马上。我们的小作者史星宜同学不仅全面继承而且发扬光大一一连出门吃饭等上菜的细小时间都充分地利用了起来。在同龄的小伙伴还沉浸在玩乐和掌中游戏的宝贵时间里,如饥似渴地用书籍充实着自己的头脑与心灵。著名作家蒋子龙在他介绍托尔斯泰阅读习惯的文童中说到:“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幸福。 那我们还等什么呢?(指导教师:赵燕梅)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初一语文检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自主阅读训练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狼》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
下一篇文章: 《丑小鸭》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