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学科中研究性学习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1)学科中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
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要尊重学生,发现个性。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二要创造“育场”,培养个性。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场。
三要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2)学科中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强调为学生多样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经验,选择一定的专题,设计一定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再在这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作品、交流成果。这种研究活动把认知与实践、学习与探究、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3)学科中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更多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变革,培养多种能力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要依据自己在活动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在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进行互动的“交流”,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各种类型同学相处,如何发表和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并遵守小组统一意见,保证小组合作的组织性、纪律性。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为他们如何与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人共事和交往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的环境。
(3). 2、培养学生开阔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以其开阔的活动空间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思考、不循常规,培养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的思维独创性。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思路,从而培养思维广阔性。逐步学习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并能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活动中,学生自主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升华。
(3).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从众多结论中进行取舍,并归纳、升华成正确的结论和意见,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3).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把自己思考研究的问题表达出来,通过面对面交流、辩论,与别人交流自己的体会感想,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体性、综合性、实践性,使学生动手、动脑、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某种技能和科学精神的体验,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8、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贯彻如下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客体,又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因为说到底,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否得到实现或者如何更好地实现,只有通过对学生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后才能得出;但同时,只有学生才能最真实地评价它的内容、它的实施过程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因此,在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对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2).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特性之一,在对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同样也要贯彻探究性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预先设计的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又要时刻关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随时探究修正目标措施。不能以机械固定的模式来评价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它应该体现出探究性
(3).过程性原则。
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在评价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中贯彻过程性原则就是要:评价应贯穿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全过程;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同时,评价也要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当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原则,在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发展性原则尤其重要。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该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发展性原则要求
①一切以育人为本。在评价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在这里,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③注重评价的肯定性。
9、学科中的传统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比较研究
传统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下的,学生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研究。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呢,可以来自传统学习,也可以来自研究性学习,但主要的是来自传统学习。
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也是促进传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传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体经验作支柱,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具体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又是传统学习的基础。
再者,在研究性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传统学习中获得知识,通过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使知识及其运用策略得到巩固并获得新的理解。同时,研究性学习在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探究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要途径。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接受性学习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学校教学应以传统学习与研究学习并存,并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传统学习走向研究的过程。决不能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接受性学习而只重视研究性学习。我们倡导学习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课题研究成效
(一)、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历时四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校教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教师教学的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校教师在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中逐步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并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不少教师能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尝试“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开设公开课,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在大市级以上发表、交流或获奖,学校编辑了《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专刊。
同时,一大批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目前,我校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6名;张家港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21名,张家港市教学能手31名,张家港市教坛新秀9名,其中,绝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现在,我校有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5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有13人,
(二)、课题研究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素质与能力。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倡与引入引起了我校课堂教学种种方面的改变与革新,引起了我校教师教学活动中双边关系变革性的重组,全方位地改善了教学结构,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校逐步形成了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特色,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