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情感性。 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的阅读、表达(包含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过程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并热情鼓励学生用表情朗读、激情演讲、真情抒发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7.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 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是: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组织学生参与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只能靠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重视感悟、积累、运用,在大量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达到人文熏陶之目的。语文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人文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能力要求涵盖了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学习过程中强调体验、运用、实践、交流、共享,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语文实践,置身于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通过发现、质疑、探究、实证、表达、交流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亲自参加到语文实践中,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同时会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发现自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掘;让学生以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身份置身于文化生态圈中,通过动口、动脑、动眼、动耳、动手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式、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8.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协作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虽然强调自觉自主地完成,尤其是对已初具独立意识的高中学生,但由于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跨度大,交差性强,仅靠单枪匹马的个人力量难以顺利解决问题,需要同学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机动灵活,共同探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互相交流,彼此理解、关照,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了公共品质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全面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人文性原则、积累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批判创新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1.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全面性原则 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必须遵循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要给予每一个学生探究的机会,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承担探究的任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基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增强。 2.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原则。这观点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运用“自己”、“自主”两个词语数量即可看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自己”一词出现了46次;“自主”一词出现了11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自己”一词出现了54次;“自主”一词出现了13次。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文与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语文教师在研究性课题的准备,包括课题内容的选择及方案的设计、指导上不宜进行太多的干预,要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度,使学生有发挥联想、想像和创新的广大空间。教师只是为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而千万不可进行过多干涉,切记不能够越俎代庖。 3.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 4.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探究性原则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尊重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珍贵的资源;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这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光重在引导学生研究出什么结果,而且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应指导学生立足本地、本校。 5.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研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的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靠教师传授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学生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是个人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习得。学生必须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质。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来达成这些目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符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思想。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的特点,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一种体现,也是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获得正确的结论。 6.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综合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广,学习内容可能比较广博甚至可能是跨学科的,有时甚至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基于话题的聚会,聚会因其话题中心的不同而分为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两大类,综合性学习即类似于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这种聚会包括“项目设计”、“过程实施”、“成果展示”三个阶段,它与以往的语文实践活动相比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吴云:《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网》)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要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往往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多途径、多方位的定位。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比如,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述和交流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观察、思考、联想、想象、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融合。 7.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协作性原则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着眼于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未来21世纪的发展目标,既从各国实际出发,又注意可行性,向高层决策者提供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行动依据的建议。该报告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观点是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要学会共同生活,就必须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与人协作或称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性学习首先应是自主独立研究学习,比如阅读、写作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吸收和表达的行为。其次才是在自主独立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就某些问题或专题、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之间不仅应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应有相互的合作。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有创意的理解;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要逐步学会与人相处;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彼此赞赏、互相帮助。 8.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人文性原则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内涵丰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建构起来的,不能够淡化语文认知,脱离语文情境来培养语文素养。要正确地处理好语文习得与人文熏陶之间的关系,把语言文字的熏陶渐染与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才符合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谛。 9.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积累性原则 语文学习要靠多阅读、多写作、多进行口语交际,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应当值得充分肯定与传承的东西。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10.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体验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积累学习的体验,,不仅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也就是说,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定的适合研究的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 11.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批判创新原则 在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有自已的理性思考,要善于独立的探究、衡量、比较、鉴别,要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已的看法,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要“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要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敢于向权威挑战。 12.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本班级、本学校、本社区、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选择、确立甚至自主生成一些问题(专题或课题),如可以因时制宜地举行一些活动,对乡土文化、时尚文化、校园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等进行调查,展开研究。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依据汉语文学习的特点,在秉承“大语文观”理念组织学生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科学的态度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研读、感悟、涵咏“大语文”、调查现实社会,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掌握其中规律,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乃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增加体验感悟,增强语用能力,锻炼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研究意识,磨练探究能力,进行富于个性、富于创造性地表达交流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并提升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对于丰富人生体验,对于养成努力求知、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习惯,对于增强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信息素养、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评性,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各地的实际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却往往被轻视甚至忽视。究其原因,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因实践操作方面探索不够而不知如何实施的困惑。因此,探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为学生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积累,不同语文积淀,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自我发展方向……因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都可能不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程红兵曾指出:“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有课题研究式、渗透研究式、语文积淀式三种。另外,依据是否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分为虚拟语境式和现实语境式。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课题研究式、渗透研究式、语文积淀式和虚拟语境式。 一、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上介绍的那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包括这样一些学习活动步骤: (一) 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学、语文学习、中外文化现象、当代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将其设计为便于研究操作的课题。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那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范围也非常宽泛:小的方面,可以研究一个短语甚至词语,可以研究一个段落,可以研究一个句群;大的方面,可以研究一篇文章,可以研究一本文学文化名著,可以研究一个作家,可以研究一种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可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还可以进行同类和异类的比较研究,可以进行跨领域研究……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标实验版必修部分的“梳理探究”安排了这样一些主题:第一模块,“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第二模块,“成语:中华的微缩景观”; 第三模块,“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模块,“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第五模块,“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二)设计研究方案。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就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使其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研究方案中要明确研究的专题(或称项目)的承担者、研究的时间限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内容。 (三)开展研究活动。一般采用个人自主研究与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常是采用先自主研究再小组合作研究。合作小组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进行,即小组成员之间在素质、能力、性格等方面有差异而互补。合作研究小组要根据总体要求分解研究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课题研究的鲜明特点乃是它的开放性,因此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目标、内容、形式、时空和环境等也都要体现这一特性。因为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各不相同,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要求集体查阅资料,如包括到图书馆查阅纸质资料,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等;有的要求走访专家学者,开展社会调查;也有的要求通过实地观察甚至社会实践…?/td>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