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构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来,各地中小学在总结中小学活动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我校积极开展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在活动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但是,应该说,我校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还始终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在时间分配上,在学习效率上与课堂教学形成了分离割据的局面,甚至各执一端,难以形成合力。由于研究性学习对学科学习产生冲击,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冲击,使得部分受“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的学生、家长、老师,或对研究性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或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敷衍,一种形式,研究性学习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顺应基础教育阶段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要求,体现基础教育阶段与大学教育阶段的不同,我们提出了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学科学习中的运用,确立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改变“学为应试”的落后观念,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成其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知识运用综合能力、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立体发展,形成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活动化课堂教学方式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三者之长的梁丰课堂教学。同时提高教师对课堂潜能的发现和利用能力,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对教育的作用。
(二)概念的界定
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教学出发,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的过程。
它是课堂教学形态,也是学习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征:1、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和多元性,2、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打破了以往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3、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学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论证者,4、学习结果具有创造性,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三)课题的理论支撑
1、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尊重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和创造性,以指向个体为主要特征形成目标群,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超越自我,达到各自所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学阶段通过研究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得到更好的贯彻。
(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理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标准。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自体验,亲自操作,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在实践中使一切思想、观点、结论得到检验。
2、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
(1)、主体教育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友爱的关系唤起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去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真正实现自我发展。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己设问,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为宗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在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的智力观点比较狭隘,传统的智力测试方法——仅仅考察个体的语言和数理逻辑,那是不足的,人的智力既要包含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包含那些为获得新知识奠定基础的发现或创造问题的潜力。他们认为,目前已经可以确证的智力有以下7种: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课题、开展研究,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利于发挥不同的学生智能特长。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多种智能。
(3)、现代课程教学理论认为:课程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用静态的观点来看待社会是危险的。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课程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体现。研究性课题使“面向过去的课程”转向“面向过去——现在——未来的课程”。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1)、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为了使学生学得好,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学习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知程序,教学是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为此他提出了发现学习法。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分析、判断和运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研究性学习从选题、研究中得出结论,是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天赋特长、兴趣爱好紧密相联的,学生在探究时是遵循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要求人们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以予人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人才能获得发展。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代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追求方向。
4、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基础。
(1)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性。
学校、课程是离不开社会的,承担着传递和复制社会文化的使命,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关注那些能让学生对周围事件和自己形成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性、创造性、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的文化。这种文化超越了原来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文化。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一种新型文化以利于时代新人的成长。
(2)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知识经济呼唤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探求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和终极价值。
(3)人与环境发展的和谐性。
传统的学科学习,有其极深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又对社会发展表现出一种惰性和不敏感性,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易于容纳并传递新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关注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崭新的知识空间,实现了学生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高中课堂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在学科教学中探索一种以体验、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2、建构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探索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3、探索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遵循的原则、课堂实施要求、学习方法、评价机制、师生关系、教师应有的素质,以及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关系,与学科的传统学习方式的比较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