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本校全体高中学生
2、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2) 行动研究法:学科中的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3) 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法、座谈会等形式。
(4) 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数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按课题研究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果时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与论文。
(5) 案例研究法:根据教学实践形成案例,进行思索,摸索规律。
(六)实施步骤:
该课题时间从2001年7月—2006年7月,历时5年,经历准备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实践研究第一阶段,实践研究第二阶段,实践研究第三阶段和总结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年7月—2001年10月。提出课题,建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有关理论。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2001年11月—2002年6月,收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文献书刊,文摘资料。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有关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经过长时间深入思考,研讨,提出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提出理论假设和价值取向,进行有关概念界定。
第三阶段,实践研究第一阶段(2002年7月—2003年7月)进行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各教研组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子课题,开出探索课,并汇编成册,写出教学后记。转变师生的学习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写出论文,进行探索。
第四阶段,实践研究第二阶段(2003年8月—2004年12月),在上阶段实践研究基础,对学科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修正、完善、并开展子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学习、实践教育理论,进行案例研究和子课题研究和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第五阶段:实践研究第三阶段(2005年1月—2005年12月)在上阶段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对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修正、完善。进行新一轮实践展示,开展子课题研究和案例研究。
第六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1月—2006年3月)主要进行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修改,实践操作研究的总结,总报告的撰写。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理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进课堂,这是我校近五年课堂教改的一个重点。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课题组初步形成了如下一些共识:
(一)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着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通过学生白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在教学结构序列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我们认为有以下模式可以运用:
1、问题探讨模式 问题探讨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知识之前,首先遇到的是一个问题。问题呈现出来后学习者就会发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知识。当问题解决所必备的知识掌握之后,学习者也就解决了目标问题,并且往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了原来已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了新的知识。有时候,一个问题的解决又引发了另外一个或一些问题的出现,于是,循环往复,学习者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重新整合和自主建构自身的知识,从而促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也螺旋式地提高。 问题探讨模式主要分以下四个步骤展开: ①找寻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必须设置实际困难的情境,或是提供适当的研究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但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一要适合学生的程度;第二要适合学生的经验,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第三要有教育价值,使学生在研究这个问题后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第四要切合学生当前需要或未来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以引起他仍对研究问题的兴趣。 ②界定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用问答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认清问题所在。有时一个大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才便于研究和解答。 ③提出假设。问题确定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的学识和经验,运用推理和观察的方法,也就是提出假设。由于学生经验有限,解决问题的假设不一定一次就正确,教师不要立刻驳斥,而应由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指出错误的地方,探求更好的假设。如果问题很复杂,或是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学生往往感到无从着手,不易提出合理的假设。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让学生参考有关文献,寻求可能的答案。 ④选择假设。学生提出假设之后,要用批判的态度来考核这些假设。若发觉一个假设与事实不合,即刻放弃,再考核另一个胺设,直到获得合理的假设为止。在指导学生批评假设的时候,教师要指示学生用批评、分析、推论、比较、组织等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项目研究模式
项目研究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的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 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所采用的是一种生成模式。它首先要求项目研究者明确创造的目的和最终产品的形式。而这种产品可能是有形的物质形态,也可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产品,比如恢复一种惯性的秩序或创造一种新秩序、得出一种新理论或突破一种传统认识从而使社会生活更便利。
这种模式一般在学科教学专题研究活动中运用。
3、实验探索模式
该模式是从实验人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人手,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整体开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
4、调查研究模式
调研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与学生一起探讨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调研方向,然后进行调查考察,筛选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实验与研讨,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也一般在学科教学专题研究活动中运用。
(二)“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学校实施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与内容,学校对课题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策略:
(1)理论引领策略——切实转变教师观念。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就后者而言,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科课堂上真正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学校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这是开展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为此,课题组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理论,为本课题的实施作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1、聘请专家讲座:充分利用我校与华东师大等著名高校联系广泛的优势,先后聘请了应俊峰、张华、郑金洲、方智范等课程专家和学者教授来校讲学,让教师与大师对话,不断接近真理,不断走向智慧。去年4月,学校与华东师大签署了“新课程师资培训备忘录”,开学备课班,请来了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给老师们解读新课程方案,牢牢抓住了新课程实施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全面转型的机遇。2、编印必读书目:配备与课题相关的各种学术论著,推荐相关科研文章,大张旗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使教师了解课题的最新研究动向,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3、进行论文评比:与教管处、教科室等有关部门配合,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我所理解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征文比赛活动,通过征文比赛带动教师理论学习、理性思考。4、开设研究性学习论坛,激活思想火花。5、创办教科刊物《思想者》,给教师发表真知灼见搭建了新的舞台,每一期都汇集了教师教育实践的体会感悟,记录着教师成长的真实足迹。
(2)实验体悟策略——探索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
自本课题设立已来,课题组多次组织教师观摩了与本课题研究内容有关的各级各类公开课,本课题组成员也经常主动承担这样的实验课,亲自参与探索实践,积累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我们特别是利用一年一度的“课堂展示”活动,集中检阅自己的课题成果,以展示促教改,以收集各方信息来充实教改,调整教改。
2001年12月4日,我们对外我们对全省成功开设20多节以“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公开课,有了一些感性的体会。
2002年11月30日,江苏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江苏省中小学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专题现场会,本课题组成员为与会的三百多名代表提供了主题为“数字环境下的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二十余节观摩课,全方位展示了我校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取得的一些成果。课后学校还组织了文理各科的全校性观课、评课活动,开课老师也作了交流总结,专题研究课如:《徐志摩专题阅读》、《诗意的微醺》、《重力加速度的测定》、《酸的通性》等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众多典型的个案分析,提升了老师们对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为探索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2003年11月28日,苏州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大型教学比赛移师我校举行,课题组教师通过观摩大大开阔了眼界。同时,我校老师也开设了以此为主题的20多节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公开课, 对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模式和方法等作了成功的探究。比如徐蓉老师的《李白诗歌的阅读》(详见教案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网络平台,对语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了成功的尝试,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2004年11月,我们向全省开设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题的公开课。本次主题公开课,突出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并探讨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师生关系和策略研究等。象《千年和声——唐诗宋词专题赏读》、《多姿多彩的文章开头》等公开课,都由学生自主选题,然后分工,组成研究小组,搜集资料,整理成文,再在课堂上汇报研究成果。这样的公开课,课堂研究气氛浓厚,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特色。
2005年11月,我们向全省开设了以“互动、体验、和谐”为主题的公开课,把《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引向深入,巩固了课题研究的成果。
(3)借鉴经验策略——推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我校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已开展多年,卓有成效。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借鉴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把握了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目标、特点和操作要求。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这些对推动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开展和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200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进入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级阶段。我们认为经过高一一年研究型课程的同学,他们已有能力应用已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已有研究经验开展实践与研究。因此,我们利用星期三下午的三节课,以学科为单位围绕课堂教学要求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采用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索的方式开展专题型研究,以一个月为期限以学科为单位开展针对性强的阶段性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一批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和论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如《火星任务》、《各类照明灯的节能问题》、《月球探秘》、《网络安全》等。
(4)数字化策略——搭建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技术平台。
数字化课堂是一个全新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境界,它强调基于WEB的数字人文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强调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社区的建设与利用。数字化课堂的建设能为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研究性学习提供强大的操作平台,它便于我们的师生进入一种开放的环境下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便于培养学生的包括“交流沟通、阅读写作、调查研究、资料积累、知识管理、知识生产”在内的“自学习”能力。
前年,语文组在OEH开放实验室专家李教授的具体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数字化课堂的建设工作。点的突破带动了全局。在前年以“数字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全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中,语文学科的几个老师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其他学科等20多位老师也已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局域范围内的网络化教学和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教学探索。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数字化课堂教学已成了我校教学的一种常规。在去年我校面向全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大开课活动中,很多老师采用了网络课堂的教学手段。应该说这些公开课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化教学是个很大的亮点。
(5)理性提升策略——探索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规律。
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各教研组对本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及时总结,深入思考,写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语文组的《语文探究式学习方法之我见》、《〈高中生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的编制》,数学组的《让探究性学习活动真正落实到数学课堂》,外语组的《英语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物理组的《让探究思想在物理课堂中闪光》,化学组的《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活动的几点思考》、《在化学课堂中贯彻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生物组的《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活动的几点思考》,历史组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等论文,都对本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策略、评价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同时,我们鼓励老师在本学科尝试研究性学习,并将课堂实践及时反思,写出教案设计或案例。例如,丁浩老师的《研究性学习案例:酸雨的成因和解决方法的研究》,李春涛老师的《“探秘磁悬浮”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蔡道平老师的《定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一例》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