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了名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15课。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预设了如下学习目标: 1、 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词语。 2、 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重点是:在朗读中感悟、体会 难点是: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2、 学生交流。 3、导入,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 (1)学生读题,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 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谁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么?;他玩出什么名堂?)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2)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1、多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2)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在让学生自读时动手画一画,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3)能用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2、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发现了什么? (2)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交流讨论 (1)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2)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 (3)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4、转换角色想象。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但整节课下来,总觉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能通过读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在朗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