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T >> 天净沙 秋思 >> 正文

 

形式对等 诗词翻译 《天净沙·秋思》

作者:李 清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天净沙·秋思》三篇译文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指出它们明显偏向读者主体论、作者主体论和译者主体论,从主体间性角度来看,这是片面的、失衡的、未充分发展的主体性。笔者最后从主体间性角度对《天净沙·秋思》进行了复译尝试。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主体性 主体间性 复译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经典之作,几个世纪以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经久不衰。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先列出《天净沙·秋思》的三篇译文来做比较和评论。
  
  译文一,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Burton Raffel译)
  
  译文二,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Cyril Birch译)
  
  译文三,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译文一将“老树”处理为“old branches”,译文二、三则译为“old tree”、“(rugged)old trees”。汉语中,名词的单复数不反映在语言中,而在英译文中,两者必居其一。比较而言,译文一要模糊一些,因为“branches”可以是一棵树或多棵树的枝,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而“old tree”单数形式则有孤单凄凉之感。
  译文一中的“hidden”一词强化了原文中的景深,也就是强化了面的立体感;译文一中的“a quiet creek running”、译文二中的“stream running”既有动感同时也有潺潺声响效果。
  译文一中的“comes”一词描绘出了由远及近的感觉,而“lean”、“plodding”既描绘了马的形态也描写了马的神态,同时也描绘出了由远及近的步履维艰的马蹄声。译文三是“...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至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立体声效果。它的音乐是多层次的,随文字不断变换旋律与节奏,烘托出整个篇章的忧伤气氛。
  译文一中的“dips”一词有“浸——将某物放入液体中”、“下降到某一平面以下”、“向下倾斜”等意思,它使黄昏的天空充满动感。如血残阳在晚霞中徐徐下沉,色彩不断变幻的背景衬托出天际那孤独的行者或静或动的剪影。但是,“断肠人”译做“lovesick”有局限性;译文三中对“traveler”没有定语,译为“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译文二中的“breaking heart”一类词较好,因为它体现了诗歌中的模糊。是什么原因“断肠”或“心碎”?需要去联想。还有译文一中的“end of the world”的“end”一词有“极端”之嫌,译文二中的“edge”一词则好得多。
  汉语言是并列结构的语言,又称意合的语言,即语言之间有强烈关联性。分句与短语之间没有连词。而英语语言则是主从结构的语言,又称形合的语言,故连词的使用至关重要。从中文至英文的翻译可被看作是从并列结构至主从结构,从意合至形合的转换,即从一高关联度语言向一低关联度语言的转换。译文一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有连接成分或连接作用的词,尤其在空间层次、动静层次和音效层次方面,包括“hanging on”、“returning”、“croaking”、“hidden past”、“below”、“dips down”、“in”、“still”、“and”等。 译文三也是这样,只是译文变成了散文形式而未保留诗词歌赋的形式。而译文二则几乎是完全“异化”的译法,几乎未添加多少连接性词语。当然,如何做到既完成并列结构至主从结构的转换,同时还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文本形式是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总之,每篇译文不尽相同,各具特点,而这正体现了翻译理论和译文文本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动态发展性。相比较而言,译文一将汉语意合的语言最大化地转化成了英语形合的语言,偏向读者主体论;译文二可以看出是以文本为中心的“异化”翻译,忠实于原作,偏向作者主体论;译文三则将原小令的诗歌形式转化成了散文形式,译者的叛逆得以发挥,偏向译者主体论。然而以上译文都未能充分体现原诗的韵律。另外,从当前翻译界新近探讨的主体间性角度来看,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缺乏平等。
  当前,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成为翻译研究中热烈探讨的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随着主体性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模式问题的凸显,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主体间性问题,即一个主体怎样与另一个主体平等对话。它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中心主义,表明哲学的唯我论必须克服。体现在翻译中则是各主体以平等的身份进入互动。
  目前翻译研究尚处于主体性研究阶段,有学者认为翻译应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换以解决主体性尚未解决的问题。从主体间性角度来看,翻译研究中出现的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和译者中心论都是以一种中心论取代另一种中心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即单独主体性,个体主体性,忽略了主体的社会性。它不包含主体间性,是片面的、失衡的、未充分发展的主体性。
    语言艺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翻译需与时俱进,文学翻译也不例外,而文学作品的复译则体现了这种需要。翻译中的主体——原文作者、(原)译者、复译者、读者等之间,主体本身与他们所认知的对象——原文、(原)译文、复译文本等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是本文作者从主体间性角度尝试复译该小令。
  
  译文四,Tune: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s
  A dry vine is on an old tree hanging,
  A lonely crow on a branch shivering,
  A shabby cottage past a bridge hiding,
  Still water below the bridge running.
  Down the worn ancient road
  The fierce wind moaning,
  A lean horse plodding,
  The scarlet sun setting.
  At the very edge of the world
  The homeless traveler's heart breaking.
  
  首先,如译文一,“越调”译为“Tune”,“天净沙”作音译处理,为“Tian Jing Sha”,“秋思”译为“Autumn Thoughts”,如译文二。为了保持原文的韵律美,作者用目的语的“ing”做韵脚,以求最大限度保持原文一韵到底的韵律特点;在句子结构方面全部将状语提前,并将重复的系动词省略;全文用现在进行时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流水、人家、古道、瘦马”皆作单数翻译,以凸显孤独凄凉。整个篇章如同一幅淡彩重墨的中国,除了落日,其他的一切几无色彩;又作足够留白,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Still water (is) below the bridge running”源自英语谚语“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流深,意为沉静或寡言者,或有强烈情感,丰富知识或非凡智慧等之意),可使读者联想到诗人沉静寡言之下的丰富情感。在英文中,西风是送暖的春风,相当于中文的“东风”,所以“西风”在此只译为“fierce wind”,以解决由地域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差异问题。“夕阳西下”译作“The scarlet sun (is) setting”,作头韵和尾韵兼顾翻译处理,描绘如血残阳,保留原文情景动感和文字琅琅乐感,也是文中唯一着色之处。近尾声处,“homeless”暗指诗人浪迹天涯,形单影只的悲凉境地。全文最后以“breaking”戛然而止,似断弦之音,体现原文收尾的震撼之力。
  如更强调兼顾原文与译文形式一致,可将译文四进一步简化为:
  
  译文五,Tune: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s
  A dry vine on an old tree with a lonely crow shivering,
  A cottage past a small bridge with still water running,
  A lean horse on the ancient road with fierce wind moaning.
  The scarlet sun setting,
  The homeless traveler's heart is at the world edge breaking.
  
  伽达默尔认为,对于所有历史流传作品的阐释都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而不同时代阐释者的“视界”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作者创作的作品因而是开放的,面向一切时代开放,与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译者,与不同时代的读者、译者等重新构建语境关系,因而作品与译作都不仅有过去、现在,更有未来。随着时代和跨文化翻译事业的发展,更多新的译文会不断涌现。愿以此文抛砖引玉,与大家继续共同探索诗歌翻译之路。
  (李清: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天净沙 秋思,辛弃疾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形式对等 诗词翻译 《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英雄暮年的叹息——辛弃疾《永遇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
    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天净沙·秋思》赏析3
    天净沙 秋思品析鉴赏教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教…
    《天净沙 秋思 》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英语翻译)
    天净沙·秋思(赏析)——断肠碎心[d…
    悲 愁 思——《天净沙•秋思》赏…
    《天净沙 秋思》说课
    小令中的天籁――马致远《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元小令《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4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散曲【…
    辛弃疾《西江月》宋词鉴赏2
    《天净沙·秋思》 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注释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2
    《天净沙·秋思》赏析
    [译诗、诗意]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
    [原文] 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赏析)——嫁接的清愁…
    读《观沧海》
    《渔家傲 秋思》 《天净沙 秋思》比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
    西江月  赏析
    课文古代诗歌五首研讨
    质疑辛弃疾〈西江月〉词
    翻译:西江月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  辛弃疾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
    辛弃疾《西江月》宋词鉴赏
    宋词赏析:辛弃疾之《西江月》
    人教版初中第一册古诗文翻译赏析 西江…
    《西江月》(第一课时)片段实录及反…
    《钱塘湖春行》《西江月》教学实录片…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课堂教…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
    《牧童》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故事……
    走进《清平乐·村居》的四个字眼
    语文课上的歌声──我教《清平乐·村…
    努力营造多彩的课堂──我教《清平乐…
    反思 追求 超越──《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札记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文本细读
    改写《牧童》
    《古诗词三首》教材插图
    《古诗词三首》课文简说
    《古诗词三首》词句解析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来自“他信”的“自信”──《清平乐…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写法特点
    《清平乐·村居》课文导读
    《清平乐·村居》预习提示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电子课本
    《古诗词三首》探究感悟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古诗词三首》参考图片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写字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古诗词三首》教学杂谈
    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清平乐…
    课标理念下的诗词教学探微──《清平…
    《清平乐·村居》诗词评析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
    改写《舟过安仁》
    改写《舟过安仁》
    无雨打伞,借风驶船──《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扩写
    《清平乐·村居》扩写
    《古诗词三首》相关链接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课后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说课设计
    改写《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谁“醉”更妙?──《清平乐·村居》…
    为生成的课堂而醉──《清平乐·村居…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课文评点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在审美体验中学诗词──《清平乐·村…
    尊重选择 张扬个性──《清平乐·村…
    《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与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研究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