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概述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生活的年代是明朝的后期和元朝的前期。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所任的最高官职是从五品的江浙行行务官。长期的沉抑下僚,行个饱受屈辱。后隐居杭州。
在元代,废除了科举制,有一批文人,没有机会考科举功名,于是,就成了超越礼法、无拘无束的“自由人”,放荡不羁,出入风月场所,泡个小姐。比如,关汉卿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是泡小姐的“老大”。
和关汉卿不同,马致远是一个传统的文人。这是一类。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不甘仕途的失落,并向往实现传统的文人价值。“读书做官论”、“学而优则仕”。要为承担“天下兴亡”的责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理想归于幻灭,于是,就产生了退隐思想,就有一种“激流勇退”的想法。这种退显然不是心甘情愿的,于是,在批判、退隐的时候,又有痛苦。
在进、退的徘徊中,是很痛苦的,产生了文学家。
马致远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其散曲豪迈、清逸,被推崇为“曲状元”。这首《天净沙·秋思》最为著名。
二、画面分析
这首小令总共28个字,用它画出一幅秋野夕照图。
首三句叠用九个名词,名词与名词衔接,无须动词作中介,却又能够使人理解作者所见所想。这就像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通过画面的组接,启发观众联想画面以外的涵义。
秋天的黄昏,乌鸦返巢,藤缠老树,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一幅生命的破败之象。
失去依托的游子,面对这样的景色,不能不触动愁思。
远处,小桥流水,村舍人家,显得宁谧面温馨。
放眼望去,古道蜿蜒,瘦马踯躅,周遭一片寂寞苍凉。
这三组景色,情味不同,在夕阳的照映下,统一构成富有韵味的意境。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贯穿全曲,却又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古道上了……
在这里,“断肠”显然不是因为情感因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断肠是情感因素。
也不完全是官没有升上去的郁闷,郁闷当然有的,但是,官升不上去不至于断肠。“断肠”就超出了功利的范围,它是一个浪迹天涯的人最典型的感受。
三、审美提示
1、情感线索
文学作品不同于科学作品。
其不同的主要之点在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是用“情感”为标准来设定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在情感上都是凄凉、萧瑟的。所以可以放在一起。它们连起来,创造一种情感的氛围。
根据科学的标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枯藤和老树是植物;昏鸦是动物。如果一致起来,应该是“乌鸦、麻雀和老鹰”。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如果说“乌鸦、麻雀和老鹰”,才是真正的风马牛不相及,一点感觉也没有。
2、现实和历史的对话
人立足于现实、生活在当下。但是,总有一种好奇心去探索未来,也去了解过去。
科学幻想的故事讲的是未来,如“小灵通漫游未来”。
人也需要了解过去、历史。比如,旅游就是这样。到北京故宫去旅游,看看金銮殿。300年前,崇祯皇帝的故事。
所以,在这首小令里,有“古道”意象。
“古道”是连接现在和历史的。你想想,古人走古道。孔子周游列国、荆轲刺秦王(要进行路祭)……古道能产生许多的联想。真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实际上,在文学中,这种东西很多。如《春江花月夜》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看见月亮,让人有怀古的幽思。
又如,一首流行歌曲叫做《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这都是和历史的对话。对本小令的作者来说,“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挂在山头,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萧瑟,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3、西风
在中国文学中,西风、秋风是一样的。
从气象学来说,西边刮来的风不等于秋风,二者又是不一样的。
正确的说法秋风应该是“北风”,是从北面刮过来的。
“落一叶而知天下秋”,是“秋风扫落叶”,秋风是北风。
当然,在《白毛女》中,“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就是冬天的风了。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正值深秋时节,还是北风。
但是,马致远的《秋思》里用的是“西风”,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情人送别的场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的还是“西风”。为什么这样用?
中国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根据五行观点,西方为秋、杀,所以,西风有萧杀之气象。
所以,中国人说起西风,就是秋天的风,而不是从气象学的角度说“北风”。
当然,后来我们有一个说法:“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里的“西风”就是资本主义的“风”,和中国文学中的“西风”,风马牛不相及了。
4、总结
“枯藤、老树、昏鸦”意味着一种情感的凄荒、它是秋天的冷。
“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一种精致的温暖,那里的“人家”是我的家吗?是我看到的别人的家,还是我梦中的自己的家?无论哪一种情况,它都不是我的现实的家。
“古道、西风、瘦马”引入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瘦马”意象的价值,是“无力的马”、“饥寒交迫的马”,能够和“肥马”、“健马”相对应的。你想想,“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马是什么样的马?徐悲鸿先生画的马是什么样的马?四蹄腾空、奔驰如电。
最后“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题。
作者把自己远离家园的感受化作眼中的“象”,在表现“象”的时候,又从外在的景象、梦中的家园、沧桑的感受,到自身的生存状态“此在”,情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顾曲麈谈》也赞其“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