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枫叶,经霜打之后,由红色变为金黄色,装点着秋天的原野,煞是好看。秋风拂动下,落下了片片衰叶。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给人增添了缕缕伤感。“秋士易感”,古往今来,咏秋叹秋之作甚多。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堪称闺中秋思之首,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被称为“秋思之祖”,流传至今,久诵不衰。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但使他名扬天下的则是这首元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分两段,用字虽然仅28个,但语言极为凝炼,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首句“枯藤老树昏鸦”,以直列式手法,描写了秋风萧瑟下的凄凉情景。“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接着“小桥流水人家”,给我们展现出与首句截然相反的意境:“一座曲拱小桥,架在清亮亮的流水湖面上,一栋温馨、舒适人家座落在岸边。。。。”是那么的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使读者立即想象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作者在这里,以“小桥流水人家”和“枯藤老树昏鸦”相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第三句,在作者沉浸在对家乡温馨情景的回忆时,思路急转直下,又用“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一句,把思绪拉回到现实,“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荒凉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面对这些情景,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把天涯沦落人的思情愁感,和盘推出,点名了词作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你看:“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浪迹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断肠心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的展现出来…… ” 从写作手法看,马致远先生,把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景为情写,以景抒情,使小令情景交融。情由景发,使读者如临其境,和作者自然产生互动,产生“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
在用字上,作者连用“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及“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且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特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小桥流水人家”,依次相继推出,以乐景反衬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为什么一首这样低沉的悲情小令,能够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笔者认为,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描绘了一幅真实、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其次,在用字、写作手法上,朴实、简练,情与景自然交融,对比强烈,具有很高就的艺术成就,仍然使我们学习借鉴的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