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家总结的很好,大家共同绘制了一幅莲花君子。通过这两幅图,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象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借莲来表达自已的志愿,想一下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11、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写了菊花和牡丹。谁爱菊花? 陶渊明是什么人?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
明确:菊花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气候寒冷的深秋时节。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所以作者把菊比成什么?(隐逸者)
在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与世俗作斗争相比较:菊和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加可贵。
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衬托。从正面衬托。)
1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明确: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3、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不同的情感志趣,决定了对花喜爱的差异。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明确: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小结: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同学们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14、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三、总结:
1.学生总结:
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你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同学们, 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四、反馈检测:
1、填空:
①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 1)莲,(2)菊,(3)牡丹。理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指导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五、作业布置:
你喜欢什么花 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六、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1、
正 衬 反 衬
菊 —— 莲 —— 牡丹 托物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言志
2、
菊 隐逸 者
正
衬
莲 君 子 托物言志
反
衬
牡丹 富 贵 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