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亮点扫描】周敦颐为什么要用莲花来自喻呢?一般来说,如竹子,它以“直而有节”喻示君子的性格;松柏可用 “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来喻示,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就多了一层意思,那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华严经》里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人生一世,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片精神的净土、思想的家园。
【佳句赏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赏析: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实际上,他说的深层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中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本为写莲之语,却含爱莲之心,更有喻莲之志,让人叹为观止。
“噫!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赏析:感叹词“噫”,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写法借鉴】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如可以以梅喻写不畏艰难。
2、学习映衬的手法。菊花不怕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如可以用松柏正衬梅的傲雪,以挺拔的白杨为反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