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文
老师:今天在讲课之前我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花吗?
学生一起回答:喜欢。
老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花,那么有没有一种花让你特别喜欢,也就是喜爱,除了它的外在美,你能否在它的身上找到某种品质或精神?
生1:我喜欢水仙花,清香淡雅,超凡脱俗。
生2:我喜欢红梅,它傲雪风霜,不畏严寒,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生3:我喜欢玫瑰,它绚烂多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生4:我喜欢康乃馨,它象征着温馨与健康,能给母亲带去美好的问候和祝福。.
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是的,这些花不但缤纷多彩,沁人清香,它们还象征着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和品质。现在的人们往往用鲜花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大哲学家周敦颐喜爱什么花呢?他又借花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板书 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老师:请一位同学根据你课下搜集的有关材料,对作者周敦颐做一下简介。
一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作者的有关材料读给同学们听。
屏幕显示: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道洲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圆说》《通书》等。周敦颐又名濂溪先生,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曾命人在管衙的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爱莲说》就是他在南康任职时写的。
2、识记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给生字注音。
屏幕显示:
藩( ) 濯( ) 涟( ) 蔓( ) 亵( ) 噫( )
请同学给这些字注音后齐读。
三、朗读课文
看录象,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边看大屏幕,听录音《爱莲说》,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学生看到屏幕上美丽的菊花,牡丹,和高洁的莲花,兴趣很浓,很高兴,听得很认真)
学生个别朗读,老师做必要的纠正。
最后学生齐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论文体
老师:“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根据你对这种文体的掌握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文体的?
生答:“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以议论为主,有时也可以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
老师: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什么?
生答:就是谈谈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老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自然段,我们分成小组,在已学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请两位同学翻译课文,每个同学翻译一段。(学生积极响应,讨论激烈)
二学生分别把把每段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语意较准确。
3、分析重点段落
老师:文章的内容很简单,作者表达了对什么花的喜爱?
学生齐答:莲花。
老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作者为什么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哪一句话说明了理由?
生答:我认为本文的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做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了作者的心意,这是入题。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了莲花?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比较踊跃)。
生7:濯清涟而不妖(生活习性)。
生8:出淤泥而不染(生长环境)
生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莲的体态)
生10:香远益清(莲的香味)
生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的气质(从观赏者的角度)]。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生12: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体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生动的描写。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老师:短短的几句文字,作者却能如此细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莲花,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和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到莲是那样的笔直、单纯洁净、雅致、高尚不可侵犯。仿佛让我们觉得不像是在写莲花,而是在写——
学生齐答:写人。
老师:对了,作者不是在写莲,而是借莲赞人。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君子。
老师:作者恰恰把莲花比做了君子,从课文哪句话可以体现作者的这一宗旨?
学生一起回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4、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老师:莲花那么美,那么超凡脱俗,确实堪称为花中的君子,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美的目的是赞人,通过写物,寄予作者某种思想情感或表达某种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托物言志。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板书 托物言志)。那么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呢?
学生积极站起来争着回答:〈〈行道树〉〉,〈〈陋室铭〉〉......
老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所说的君子又具有怎样的品质呢?我们从莲的身上看到哪些君子之德?莲的品质象征了君子什么品德?
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纷纷发言。
屏幕显示: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阿,豁达大度,内心通达;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象征君子美好的声誉远播,资质美好。
老师:莲既有这样的品格,作者赞美的是莲,为什么又写到菊和牡丹呢?
生:第二段作者发表议论,抒发感情,对三种花进行了评价,通过莲和菊、牡丹的比较更能突出了莲的高洁。
老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衬托的手法。
老师:说的很好,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做一般映衬,再以菊和牡丹做重点衬托。有什么作用呢?
生: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的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莲和菊、牡丹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
老师:衬托还分正衬和反衬,你认为菊和牡丹哪个是正面衬托,哪个是反面衬托?
生:写菊花是对莲的正面衬托,作者用菊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衬托莲的质朴,自然,卓然不群。
(老师板书 正衬 反衬)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爱莲即爱君子之德。本文始终以菊和牡丹衬托莲,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的。
老师:那么菊和牡丹又个象征了怎样的人群呢?
生:我认为菊象征的是消极避世的隐士,因为作者写到“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不满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隐居田园,躬耕于垄亩,采取了消极避世的的态度,所以我认为菊象征了消极避世的隐士。
老师:你说的很好,那么牡丹呢?
生:我认为牡丹象征的是趋炎附势,追逐功名、富贵的人。文中写到“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正说明了当时的人一种追求腐化的生活,追求流俗的志趣。
老师:是呀,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保持正直的品德和清白的操守,境界更高。
5、挖掘作者的思想,交流体验学习感受
老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齐读最后三个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生:作者一生就是这样做的,他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不惜罢官,也不和权贵同流合污。
老师;学完此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生: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操守。
生1:我们应该有君子之德,做品德高尚的人。
生2: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功名富贵,而应该有高洁的品质。
生3: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互相攀比,看谁金钱富有,而应该比志趣,比德行。
生4:我们应该洁身自好,不随俗逐流。
生5:我应该学习周敦颐的这种精神,有时我们明明知道有的问题不对,别人不说,自己也不敢说,没有超脱世俗的精神,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操守,不沉浮于世俗。
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交流学习此文后的感受,写成心得。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我们是否仍然被这位哲学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风范所感动。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于我们去抵制和清除。我们应该向古代贤人那样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端正,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杨万里诗句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布置作业:
老师:请大家看屏幕,我们布置一下作业
1、课下认真背诵全文。
2、仿《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老师:下课!
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 正衬 隐逸者
牡丹 反衬 富贵者
不染 不妖
莲 通 直 不蔓不 枝 君子
香 清 净植
不可亵玩
托物 言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