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A >> 爱莲说 >> 正文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马长荣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配乐莲花面)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文字,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杨万里还写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师:同学们平时看得书很多,朗读得也很好,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看看和刚才朗读的诗句有什么不同。(打开课题字幕)请同学们打开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考。(打开配乐朗读面)
师:老师首先要问的是,字面上还有什么不懂?
生:没有。
师:好。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学生全文朗读)
师:朗读得很好,字音咬得比较准确。下面请同学们接着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本文和同学们刚才朗读的诗句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半分钟左右)
生:刚才同学们吟的诗句都是写莲花的外形。
生:周敦颐的《爱莲说》是通过对莲花外形的描述,着重写了莲花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从周敦颐的议论中可以看出,是借莲花的品格喻指了人的品格。
师:很好,这就是和刚才同学们吟的诗句的不同之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
生:托物言志。
师:(字幕显示:托物言志)这堂课,我们就要重点了解周敦颐赋予“莲”哪些高洁的品格,又是怎样含蓄而充分的表达文章的主旨和“托物言志”的,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可以联系个人情趣和爱好,以及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师: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荣华富贵,洁身自好的志向?而不能用其他的花卉?
生:不能,因为所写的物与抒发的感情之间要有内在联系。
师:那么从哪些句子上可以看出莲花具有和作者一样的品质呢?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从生长环境来说的,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中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淤泥”世风相似,而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生:从体态香气方面,作者写了莲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作者自喻不与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生:还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花的清高,作者进一步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屈原所说的“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格。
师:同学们讲得太好了,说明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不仅书看的认真而且善于联想。一般来说,咏物抒情,贵在揭示所咏之物与所言之志一定要有内在相通之处。本文以精细全面的观察和独到的审美追求,将莲花的可爱可敬,可咏可赞,一一呈现于人们眼前。句句是精神的描写,笔笔是精辟的绘神,再融入作者的情思与意趣,使莲花净洁清幽,高雅挺拔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作者对莲花的审视和再现,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而这一切,除了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外,更有“莲花”般的高洁,质朴,正直,芳香和清高,如果没有这一些,就算作者的文学功底如何深厚,也无法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因此,我们是否要再现一下周敦颐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呢?
生:要。
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周敦颐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资料,然后再看看老师准备的资料。看完之后想一想告诉大家, 周敦颐身上有哪些“莲花”的品格?(打开背景文字)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的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至于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可是作者在数百年习染成风的势力中,却能独步于陈俗之外,显示了他的高超不凡。作者在《爱莲说》中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形,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尚的品格,美好的情操,刚正的风度做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很显然,这和一般封建士大夫消遣地赏玩是迥然不同的。它反映了作者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的志同道合者的敬仰,对追名逐利的小人的厌弃。同时,也是他自我品德的写照。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不畏酷吏,明断狱案,“以洗冤为己任”,为了主持公道,他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黄庭坚称颂他:“人品其高,胸怀洒脱,如光风霁月。”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本来就难能可贵,何况把自己的这种美学理想大胆的生动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更给人以鼓舞力量和美感的享受。
生:“作者在数百年习染成风的势力中,却能独步于尘俗之外,显示了他的高超不凡,对应了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生长环境。尽管它生长在“世俗”的淤泥之中,但出淤泥而不染。
生:“为了主持公道,他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对应了莲花“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刚直,清高。为了不和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宁可丢掉乌纱帽。
师:都说得好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的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思考,联想,讨论,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荣华富贵,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格阐述清楚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看还有什么仍不明白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助。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生:这是写作中运用的衬托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但是两者是不同性质的衬托。因为,作者把菊比拟成“隐逸者”,所谓“隐逸”,就是隐居,作者在这里是指那些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人,所以隐逸避世。这至少说:“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是和作者的个性品格相一致的,可以成为绿叶;牡丹就不同了,作者在文中把牡丹比作是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沾染恶浊世风的人,或者说是“小人”,作者是取鄙弃的态度的,因此,这里的“牡丹”就不是绿叶。
师(插说):讲得好极了。在写作中,衬托可分为两种,一种叫正衬,还有一种叫反衬。那么,“牡丹”不做正衬,不是绿叶,可以比作什么呢?
生:是墙头草。尽管它也具有绿色,但不应该是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而是趋炎附势,随风倒的“墙头”。
师(插说):太好了。同学们的生动比拟把菊花的正衬与牡丹的反衬用绿叶和墙头草来作比,贴近作者意愿,贴近生活。尤其是对牡丹的比拟,爱牡丹的人很多,说明当时官场上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墙头”,小人很多,更衬托出了作者自比的“花之君子”。
生:我也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课文的最后一节中,作者先写菊,再写牡丹,最后写莲花,可到结尾时,顺序颠倒了一下,先写菊,再写莲花,最后写牡丹,为什么?
生:这篇文章写了三种花,表现了作者的态度:评菊花,以牡丹,赞莲花。所以开始的三句按照这个顺序写了,最后三句把牡丹放在最后一个写,把正面的放在前面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
生:我认为,这样写更显的褒贬分明,而且,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使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师:分析得有理有据,独到,透彻。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生:文章的第一段中有两个“独”都是“单一”,只有“一个”的意思。也就是陶渊明只爱菊,而周敦颐只爱莲花,是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而自比。这里可以说陶渊明和周敦颐一样,都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作者又认为,菊是中土的隐士,这个隐士是陶渊明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但又无力抗争而逃避现实,菊是不是和莲同义呢?
生:作者赞同陶渊明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的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师:分析得非常透彻,说明同学们通过自主质疑,自主解题,对全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有许多地方有独到的见解,值得老师学习,下面,我们是否总结一下学习情况,向全班同学汇报,形式可以多样,如设计板书或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等。
师:请墨写好的同学说说自己所写的句子。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生: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咏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树木,但要注意两点:a.要注意内在联系;b.要有新意。
……
师:以上的同学都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把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这一莲花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实际的思想情感,谈谈你联想到那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生:我由“出淤泥而不染”想到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他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哥哥曾是重庆伪兵团司令,但是他却不受家庭影响,成为一名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
生:我得到了一个辩证法: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认为应该是“近朱者未必赤,进墨者未必黑”。(掌声
师:好极了,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敢于向千古名言挑战,这种“亭亭净植”的正直,无畏,不仅是《爱莲说》所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更是当代青年所具有的敢疑,敢说,感想,敢干的个性品质的再现。精彩,让我们为之而鼓舞。(掌声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借用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话作为学习《爱莲说》的结束语吧。(打开字幕)
一个人,入世既久,习染已深,既无法百分之百的“出淤泥而不染”,也不易在一转念之间 ,就回到了单纯。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经常的“提醒”,来使自己迷途知返。而这提醒,就是一种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灵净化之力,心灵净化才能回到无私,才能不为外在利欲所有,放开无畏的争逐,而有余情欣赏世界上真正的美好。这份无私的美德,和对世界的欣赏之情,也就是美化人生的力量了。(冰心)
师:课上,同学们想到的人,事,物,名言,如果再稍加整理,就可以成为一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课后练习请同学们做托物言志的小散文或小论文一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的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总评:
该课堂实录,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范例。教学实录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的使“异步”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的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的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周敦颐及其千古名篇《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
    南开大学教授评析《爱莲说》
    再读《爱莲说》
    爱莲说·文章结构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练习
    《爱莲说》英文翻译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说课稿
    公开课《爱莲说》视频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教案7
    《爱莲说》课堂实录
    《爱莲说》课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
    《爱莲说》学习
    《爱莲说》教案4
    分析课文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爱莲说》教案6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一课教学反思
    《爱莲说》说课案
    《爱莲说》说课稿2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优秀说课稿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网络建模”教学设计说课…
    《爱莲说》教学设计
    《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教案  爱莲说
    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爱莲说》课堂教…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 》教学实录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实录4
    爱莲说欣赏
    【赏析】爱莲说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诗文欣赏诗文注译诗…
    《爱莲说》之欣赏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教案
    《陋室铭》《爱莲说》教学案
    《爱莲说》这部佳作有什么吸引的地方…
    陋室铭教学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2
    《陋室铭》教学设计
    韵味如歌 境界如诗——《陋室铭》个…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陋室铭课文分析
    第二十二课  陋室铭
    爱莲说教学分析
    《爱莲说》 教学设计
    综合语文教案   爱莲说
    走进郴州解读《爱莲说》
    爱莲说的原文 翻译
    爱莲说的古诗
    爱莲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爱莲说>>教学案例
    天上的街市教案(苏教版)
    《爱莲说 》教学实录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分析
    网络教学:爱莲说教学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案
    陋室铭 教案
    《爱莲说》
    从案例分析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陋室铭
    《爱莲说 》教学实录
    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 教学设计
    春教案 苏教版
    济南的冬天教案 苏教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皇帝的新装教案
    蔚蓝的王国教案(苏教版)
    七颗钻石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爱莲说》教学设计
    自荐活动体验式教学实例<爱莲说>案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