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 二. 重点、难点: 《陋室铭》 1. 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 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爱莲说》 1. 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 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4. 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三. 新课讲解 (一)《陋室铭》 1. 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 作家作品和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 3. 朗读并解析: 第一层:陋室不陋,唯吾德馨。既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居室的陋与不陋就不取决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取决于它的主人之德。“唯吾德馨”,所以陋室不陋。即使“斯是陋室”,可我的品德高尚,不追名,不逐利;虽身在陋室,却胸怀天下,志在报国,根本不觉其陋。对于德,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刘禹锡“唯吾德馨”的德是什么内容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句做了形象化具体化的解释,他所指的德就是诸葛亮、扬子云清正廉洁、为官不贪的美德。 第二层:陋室不陋,唯吾情调高雅。刘禹锡从陋室铭周围的景色、往来人物、生活内容等三个方面强调陋室不陋:苔痕上了石阶,苍翠碧绿,草色映入竹帘,郁郁青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弹弹素琴,读读诗经……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其情调高雅,潇潇洒洒,乐趣无穷。这里没有贪欲,没有物质享受;只有凛凛清风,浩然正气。这段是对陋室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清廉的由衷歌颂。 第三层:陋室更显英雄本色,英雄所见略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列举了两位古代名贤居陋室的例子证明陋室不陋,同时照应上文“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不都那么简陋吗?可有谁能说它是陋室呢?人们往往把他们并非富丽堂皇的居室和他们清正廉洁的美德一起称颂。陋室更显英雄本色,我刘禹锡对陋室的态度与名贤们不谋而合,有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意思。俗话说“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刘禹锡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写入铭文,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显然是以诸葛亮、扬子云作为座右铭,当作效法学习的榜样,而没有把自己和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以名贤自居自傲或以名贤来抬高自己的意思。 第四层:君子之居,何陋之有?作者借用孔子“君子之居,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作为全文的总结,同时作为证据,证明陋室不陋。孔圣人都说君子的居室没什么陋的,这就把“陋室”之“陋”彻底地翻了过来。 4. 中心意思: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 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二)《爱莲说》 1. 题解: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2.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县人。“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 朗读并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 分析: (1)通读初知: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2)深入剖析: ①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②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③作者把“菊”“牡丹”“莲”象征哪三种人?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菊花象征隐士,牡丹象征富贵的人,莲花象征君子。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3)整体把握: ①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②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各字注音。 馨( ) 苔( ) 帘( ) 鸿( ) 牍( ) 蜀( ) 2. 解释下列各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斯( )是陋( )室,惟吾( )德馨( ) (3)苔痕上阶( )绿( ) (4)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5)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3. 解释下列字词。 蕃: 淤泥: 染: 濯: 清涟: 妖: 植: 亵: 亭亭: 谓: 隐逸: 闻: 君子: 鲜: 宜: 4. 下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5. 下边是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牡丹的人多,而作者的知己少。 B. 贪慕富贵的人多,而品德高尚的君子少。 C. 爱牡丹的人多,更说明牡丹的珍贵。 D. 作者借此讽刺追名逐利的世态。 6.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上文字写莲的可爱形状是为了反映( ) A. 作者敬重品德高尚之士,鄙视不学无术之徒的感情 B. 作者对菊和牡丹的厌恶之情 C. 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7. 用原文填空: (1)《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描写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文段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本文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__。 2. 用“/”线给画线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谈笑有鸿儒( ) (4)无案牍之劳形( ) 4. 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5.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6. 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 (2)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 文段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同予者何人 ③宜乎众矣 ④陶后鲜有闻 2. 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 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了它们各自的德性品格。 C. 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 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4.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的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一部作品? 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话表现了莲花怎样的特点? 6. “莲,花之君子者也”一句中“花之君子”指的是: 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 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三)课外文段阅读: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②。闻粲在门,倒屣③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④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⑤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⑥,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⑦;然复精意覃思⑧,亦不能加⑨也。 《三国志 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ǔ)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 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2. 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________________。 ②一________________。 ③识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 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 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 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xīn tái lián hóng dú shǔ 2. (1)名:著名 (2)斯:这;陋:简;吾:我;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的人 (3)阶:台阶;绿:碧绿 (4)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有学问的人;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5)丝竹:指奏乐的声音;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3. 多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沾染(污秽) 洗涤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树立 亲近而不庄重 耸立的样子 认为 隐居的人 听到 指品德高尚的人 少 当 4. D 5.C 6.C 7. (1)莲,花之君子者也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6)惟吾德馨 (二)课内文段阅读: 文段一 1. 刘禹锡 2.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 (1)著名(出名)(2)品德高尚(3)大(4)官府公文 4. 这道题开放性强。值得骄傲的地方,可以是环境、房间布置、人物,还可以是情感等抽象的东西。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5. 此题有开放性。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答即可给分。若有否定“惟吾德馨”的看法,言之成理的话,可酌情给分。 6. (1)答出文中任何一个骈句均可。(2)说明:宽对即可。 文段二 1. ①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②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③当然人很多了。 ④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2. 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 A 4. 陶渊明 《桃花源记》 5. 庄重而高雅 6. 品德高尚的人 7. 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8. 莲花 (三)课外文段阅读: 1. 时/邕/才学显著 2. ①以……为奇 ②全(满) ③记 3. 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4. 强记默识;善算;善属文 5. 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6.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609/2006109181633.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