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第二中学 张成国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来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答: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bu,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我国文人的笔下赞莲的有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 “荷尽已无遮雨盖”。)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请同学做好准备。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见预习提纲: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生: 蕃 (fán)--多 亵( 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三.解析课题,明确目标
1、 解题《爱莲说》及周敦颐
(1)本文的体裁是“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
谁来说说“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论说或谈谈喜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等下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
(2)出示作者图片,简介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衬托烘托主题的方法。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板书: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运用衬托烘托主题
3.批判追名逐利世态、追求高洁品格
五.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全文(朗读可借用录音带或由学生录音)
水陆草木之(的,助词)花, 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以来,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
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予谓[认为] 菊,花之隐逸者[隐居的人]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少]有闻。 莲之爱,
莲是花中的君子 。 哎,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应该]乎众矣。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少了。 六.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
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③、由一个代表口译全文,其他认真听,并指出其错误,予以矫正。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七、品味赏析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角度 |
特点 |
品质 |
环境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洁身自好 |
外形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品行端正 |
味道 |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
姿态 |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仪态庄重 |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小黑板上,并配以出荷花的图片)
小结: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但它不沾染污秽,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李白的一句诗:“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充分展示了了荷花质朴、自然、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荷茎里面通透,
外形笔直,不爬藤牵蔓,不岔生旁枝,展示了荷花豁达的胸怀、端正的品行。香气远播,沁人心
脾。莲花笔直地站在那里,只适宜远远地观赏,不可任意地去玩弄,显示出莲花的清高和庄重。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生:《荔枝蜜》。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用菊花、牡丹作衬托,突出莲花的美好品质,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2.文章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呢?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菊 (正衬) 隐逸者
世人 牡丹(反衬) 富贵者
予 莲 君子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白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官场后对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色彩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唐诗中有这么一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那位同学知道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唐白居易《买花》。意思是:一从深色的花,相当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唐朝刘禹锡也赞誉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趋炎附势、追求富贵、骄
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
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之隐逸者的象征,它虽然也孤傲高洁,但它是避污泥而洁,出世以求洁,对污浊的尘世采取的是消极逃避的方式。莲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身处尘世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相比之下,菊花便稍逊一筹。所以不愿象陶渊明一样,逃避现实的矛盾而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牡丹色彩绚丽,娇艳妩媚,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作者也不愿象世人一样去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他愿意自己象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尘世中,坚贞不屈的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高洁的品行。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八.归纳小结写作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c.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九、再次听朗诵录音,加深理解,学生齐读,当堂背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二、三道题目并作答。
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