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推断加点的词的词性和意义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动词,可推断为“停止”)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可推断为“与世隔绝的”) ③以为妙绝 (副词作补语,可推断为“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作状语,可推断为“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可推断为“渡过”) ⑥范增数目项王 (动词,可推断为“用眼睛示意”) ⑦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动词, 可推断为\"抬高\") ⑧\"取樵炊灶\"(2000年试题13题) (名词,可推断为\"柴薪\" )
6、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例①“吾说晏子之义”(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 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 例② 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02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题) 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例③“昌宗从旁趣说”, (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7、成语印证法 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看看以下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迫近、接近)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招致) (3)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相得益彰”—明显、显著)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竭尽)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一蹴而就”——践,踏) (7)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8)在官清恪,未尝闻私(95年12题)(\"恪守不渝\" ——\"谨慎而恭敬\") (9)吾亦望汝副其心\"(95年16题)(\"名副其实\"——符合) (10)或妄嗔怒\"(\"轻举妄动”——胡乱) 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古汉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①用成语复习文言实词 下列成语中包含了文言实词(括号前),在括号里写出释义 不易(改变)之论 不刊(删改)之论 不过尔尔(如此) 无可适(去)从 以己度(推测)人 质(询问)疑问难 登峰造(至)极 怨天尤(责怪)人 缘(攀援)木求鱼 引(拉长)吭高歌 寡廉鲜(少)耻 家徒(只有)四壁 尸位素(白)餐 不学无术(本领) 如释(放下)重负 不速(邀请)之客 不期(约定)而遇 文(掩饰)过饰非 出类拔(超出)萃 蔚为大观(景象) 寄人(依附)篱下 ②用成语复习古汉语一词多义(含实词、虚词) 备: 德才兼备(具备,具有) 关怀备至(周到,尽) 戒备森严(防备) 兵 :短兵相接(兵器) 兵强马壮(士兵,军队) 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 :四通八达(通达) 通宵达旦(到达) 达官贵人(显达) 当: 势不可当(抵挡) 首当其冲(对着,面对) 安步当车(当作) 负: 负隅顽抗(依仗,凭借) 忘恩负义(背弃) 不分胜负(失败) 故: 故步自封(与新相对) 非亲非故(老朋友) 明知故犯(故意) 顾 :顾影自怜(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奋不顾身(考虑) 疾: 讳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 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 举足轻重(抬起) 选贤举能(推荐) 举国上下(全) 名: 不可名状(说出) 不名一钱(占有) 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 自愧弗如(比得上) 称心如意(适合) 突如其来(然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