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篇章,影响深远。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学习。 1.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2.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如《左传》等。 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构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 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古拟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表现.而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 3.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p.89-91) 二.常识简介 1.了解韩愈(学生简介,教师总结)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文章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2.解题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内容,理清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先生训示。提出第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二部分:(2)虚拟学生诘难。 第三部分:(3-5)先生自责。 四.课时小结 本文用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上是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之情,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之情。 五.作业布置 ⑴熟读课文。 ⑵对照注释,进一步理解文意。
第 二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通过对话的形式写别人,来嘲讽自己的失意,来借以发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骚的。 二.文本研读 ㈠研读第一节 1.学生齐读第一节。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一节,并做好质疑准备。 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 4.重点字词 ⑴行成于思,毁于随。 ⑵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⑶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⑷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5.分析第一节 ⑴找出表达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明确:“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 ⑵找出本节中能概括作者命运的词语。 明确: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㈡研读第二节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二节,并做好质疑准备。 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 4.重点字词 ⑴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⑵纂言者必钩其玄 ⑶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⑷独旁搜而远绍 ⑸含英咀华,作为文章 (6)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5.研析第二节 ⑴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可分为几层? 明确: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第二层从“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⑵“诸生”是从哪几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治学之勤恳 ②儒学的功绩 ③文章的境界 ④为人的成功 诸生从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他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一样的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⑶对比诵读1、2节,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的不同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明确:第一节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而第二节则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谪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慨。 三.课时小结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的进步,然后学生再提出质问,从而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四.作业布置 ⑴整理 1、2节重点字词。 ⑵熟读课文1、2节。 第 三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面对学生的质问的。 二.文本研读 ㈠研读第3-5节 1.学生齐读第3-5节。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一节,并做好质疑准备。 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 4.重点字词 ⑴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 ⑵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 ⑶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⑷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⑸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 (6)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⑺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