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难(苏教版高一必修)
|
教学目的: 1 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学会知人论\"诗\"; 2 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 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 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 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 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媒体设计: 1 《蜀道难》朗诵带或与课文相吻合的音乐(供师生朗诵) 2 《唐之韵》有关李白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解说:此导语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二 解题 (解说:这部分可根据情况有选择的讲解,展示的只作资料。若以前教师对此知识没有做系统的介绍,在此可祥讲。)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A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学生自己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解说: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改变以往先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跟读的陋习,让学生的\"难点\"主动突兀出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同时每个学生在一课中的盲点并不相同,先由他们自己标出盲点,再给以明晰的答案,这样印象深刻,记忆准确,教学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借标准的朗读或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读本诗的兴趣,从而初步地感知全文及把握感情基调,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避免时间虚化。) B内容与形式的总理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解说:这一部分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地点拨,让学生学会利用标志性的语句,学会筛选信息、找要点,从而把握本诗的整体思路,使学生在具体研习课文时有了一个纲,起到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 2 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解说:以下四步,在具体操作中可有选择地进行,教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顺序,没有必要照搬。) ①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解说:以课本教参的分层为主,另介绍传统的三层分法)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安居之难。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②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用文中典型的语句来表示。 (解说:这一设计其实是对①的具体深化,让学生自己找到准确的研习点,学会比较信息,学会筛选信息;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背诵作好了准备。) ③ 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解说: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作品中,读出李白作品共性中的个性来,借助于以往李白作品的学习经验,来分析、识别本诗的独特之处,从而进一步提高把准课文特点的能力;同时借助于表现手法的分析,品味诗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能力。) ④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过失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解说:从现实的大背景出发,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为诗人的敏锐的感悟力。同时也把锛市学习放在一个大语文的背景下,让学生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3 欣赏品味 ①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②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资料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蜀道难(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
下一篇文章: 观察人物外貌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