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她已经达到目的,在精神层面与刘德华结合了
事件回放:
2007年3月19日,一家三口筹集了一万多元由兰州第三次踏足香港。由于旅费有限,两天后便四处露宿。杨丽娟后来被安排在25日参加庆祝华仔的歌迷生日会,杨氏一家满心欢喜,但杨女与其他歌迷一样,与华仔合照后未有机会道出心声。杨父得悉后非常难过。当晚一家三人到尖沙咀星光行一间通宵营业快餐店过夜,但母女俩一觉醒来,发现杨父已不知去向,桌上留下一封12页纸的遗书,于是报警。消防员搜索后,在附近海面救起杨父,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李子勋分析:
其实杨丽娟已经达到目的了,在精神层面和刘德华建立了联结。
过去,刘德华可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现在因为她爸爸的死,刘德华不得不想到这个人,也为她烦恼心疼,可能也为她爸爸的死而内疚,甚至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她。从心理层面来看,他们已经结合了。
爸爸因为女儿能够结识刘德华而自杀,刘德华一定会终身记得这件事。其实他们在精神上已经真正地联结了,这是刘德华难以摆脱的,因为他们彼此认识、知道、影响,并被这么大规模地关注过。
当然,杨丽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她的梦已经实现了,虽然不是公众理解的结合,而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结合。如同现实中男女恋爱,男人不想继续下去了,有些女人会选择自杀。因为自杀以后就永远不会失去这个男人。试想,即使男人结婚、生子、变老了依然记得她,且永远是她年轻的样子,这可比婚姻牢固,但在精神上是十分可怕的。
只有集体沉默才可能有所转机,否则后果可能更糟糕
事件回放:
从2006年3月父亲宣布卖肾追星开始,媒体就开始大规模关注,并有媒体表示愿意帮助杨丽娟完成心愿。2006年10月,某电视台一个娱乐节目称只要杨丽娟配合制作一档娱乐节目,便可安排她和刘德华的“面对面交流”。但在等待了50多天后,这个承诺没能兑现。到今年3月26日其父自杀,事情被推向新的高峰,众多媒体追到香港、深圳、兰州进行跟踪。
李子勋分析:
我个人认为真正能帮助这个女孩的是整体沉默,整个社会完全遗忘掉这件事情。
这是符合心理学原则的。只有新闻媒体和刘德华整体保持缄默,不再对此事做任何反馈,不解释、不回应、完全忽视她,把关心的任务完全交到兰州地方政府,由政府启动危机干预、紧急救助,让她尽快重建自我,这个孩子才能慢慢从困境中走出来。
因为这个时候意义就变了,大家不再认为她与刘德华真有什么关系,而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另外,如果杨丽娟知道她的一些过激言行根本传不到刘德华那儿,她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可能也就不会去做了。
但是如果媒体继续介入,新闻记者继续做信使,过激言行又有了意义——能够给刘德华施加压力。也许媒体没有考虑到其中的危险,没有意识到当有很多问题试图要去解决的时候,问题就大了。如果是一个念头就仅仅是一个念头,不会伤人,但你要实现这个念头的时候,它就重得要把你压死。
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媒体保持沉默,不再采访关注。即使她们找了媒体,也可以回答:“对不起,我们现在的报道重点不在你这儿。”也许她们很快就放弃了。
最后,我建议青少年理智追星。
其实,社会和心理学都不反对追星,社会本身也会为青少年推出一些榜样,比如体育明星、影视明星、艺术家、小说家等。因为青少年的生活是可塑的,通过这些榜样,他们会更朝着符合主流文化的方向发展。
但要把握好度。追星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对偶像的崇拜是青少年必经的道路,这个道路只是让自己更加喜欢自己,并不是真的和偶像有什么关系。通过追星,可以激发榜样的力量,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