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隐私非请莫入
李本华
“真衰(倒霉),昨天班里的恐龙(难看的女孩)莫名其妙地K(扁)偶(我),7456(气死我了)!她真不是个东东(东西),是个SJB(神经病)……”相信,很多人看这段文字时若不加以注释都会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这是刘女士读初一的儿子强强写的日记。翻开强强的日记,里面尽是些网络语言,如“恐龙(丑女)”、 “青蛙(丑男)”、“BF(男友)”、“MM(妹妹)”、“PLMM(‘漂亮妹妹’的缩写)”、“HHOK(哈,哈,开个玩笑。全文:Ha Ha,Only Kidding)”、“9494(‘就是就是’的谐音)”。强强的日记本变成了密码簿,刘女士傻了眼,她说看儿子的日记就像看天书,什么也看不懂,无法知道孩子在干些什么,真叫人哭笑不得。当我们问起强强为什么要用这些“新语言”写日记时,强强的回答令我们吃惊,他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妈妈经常偷看自己的日记。
现在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设计、“监控”下长大的。无论在家里、学校里、还是在上下学路上,许多孩子几乎都有家长和老师的全程监护。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放置在成人的眼皮底下,俨然成了家长和学校的“囚徒”。
据报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已相继正式实施,其中有关保护孩子“隐私”的条款,如“对未成年人的信件、电子邮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或开拆……”在学生、家长及老师中产生了不同的声音。
师长观点:适当干预是负责
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们处在一个多变的青春时节,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不良干扰,有的甚至因此走上歧路。试想,哪个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担心孩子出事?而凡是出事往往与某个秘密有关。所以,父母们包括老师们大都希望孩子是“水晶人”,能让人看得明明白白,不存在丝毫秘密。于是,为了了解孩子的动向,以期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教育、保护,便采取一些自以为“高明”的做法。
1.“拜读”日记 老赵发现成绩一直不错的儿子自从读初三以来,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心急如焚,想弄清其中的原委。这天周末,老赵在收拾儿子房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儿子放在床头边的日记,便想从中了解一些“端倪”。正当老赵津津有味“拜读”儿子日记的时候,不料儿子进来了。儿子一把夺过日记本,撕得粉碎,然后头也不回地甩门而出。老赵好不尴尬,愣了半天没说话。
2.“审阅”信件 小王老师最近发现一封封“地址内详”的信件雪花般地飞到本班学生手里。眼看就要高考了,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一门心思搞好复习,她从收发室里“截留”了这些信件,然后叫来学生家长,共同开拆,一一“审阅”。殊不知,小王老师的违法行为触怒了学生,高考刚结束,学生们就一纸诉状将她告到法院。后来在家长们的“斡旋”下,事情才算“和平”解决。
3.“监听”电话 张女士与女儿的关系—直很融洽,母女俩像朋友—样无话不谈。可最近一段时间,张女士发现女儿与自己逐渐疏远了,有时还故意回避自己,倒是迷上了电话聊天,经常在电话里与同学一聊就是很长时间。张女士便在自己卧室里安装了一部分机,做起了“监听”女儿电话的“谍报员”。正当张女士暗自庆幸找到了一条了解女儿秘密的途径时,不料“东窗事发”,母女俩竟“反目成仇”。
4.“定位”手机 朱先生为了随时掌握儿子的行踪,专门给儿子配了一部“定位”手机。此款为中小学生特制的手机,只设计了父母、家庭、老师等7个电话键,没有任何数字键,也没有内置游戏。自从儿子使用“定位”手机后,朱先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手机短信以及声讯电话随时了解儿子所处的位置,24小时监控儿子的一举一动,就像每时每刻把儿子攥在手心里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
孩子防范:保护隐私有绝招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早已具有权利意识的当代青少年,自然无法容忍家长及老师对自己隐私的侵犯,他们除了对此表示强烈的“抗议”外,还想出了种种绝招来对付师长的做法。
1.日记搬到网上写 莉莉为了避免日记被父母翻看,她在网上申请了一个网络日志,每天在这里尽情抒写心中的惆怅。而且网友们有时还会留言,就某件事谈谈看法。目前,莉莉已经写了20多万字的网络日志。莉莉认为,这样既可以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又有利于开阔看待问题的思路。
2.电话改为英语谈 初三学生靓靓为了给妈妈的“监听”设置障碍,不但把手机短信调成了英语状态,而且每次在家里与同学通电话时,还时不时夹杂一些英文单词,说到“敏感”话题时,双方干脆改为英语交谈,弄得妈妈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3.邮箱设置密码号 “我最烦的就是家长和老师扣押和私拆孩子的信件。我从来不让同学们给我写信,有什么心里话,就给我发‘伊妹儿’。”高二女生凡凡为此专门给自己的邮箱设置了一个繁复的密码,这样做以后非常安全,从没发生过“泄密”事件。
4、手机遭到反侦察 “父母的‘定位’手机‘定住’了我的成长空间,我不愿成为父母手中的牵线木偶。”强强为了避开父母借助“定位”手机的监控,使出了“反侦察”的绝招——今天忘记带出去、明天又留在学校了、后天没电自动关机,弄得父母无可奈何。
专家支招:尊重孩子最关键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如此尖锐,于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出现了:是否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应该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国家高级注册心理咨询师、浙江乐清国际外国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曹钢认为,尊重、理解孩子最关键。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1.从发展心理学看待隐私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阶段性,不同时期的心理表现一定的年龄特征,所以隐私程度也不同。婴幼儿时期孩子一切依赖父母,少年时期孩子也许仍把父母当作学习、模仿的第一榜样,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成人意识的出现,他们要在更广的范围内接触社会和人生,此时,孩子的隐私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家长要记住孩子保护隐私是他与生俱来的,如果他的隐私受到了侵害,孩子的自信心将会遭到严重的打击,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2.个人隐私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标志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己的隐私应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这也标志着孩子正在走向成熟,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了。这时家长应该明白孩子的隐私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要孩子学会保守自己的秘密。如果孩子到青春期在父母面前没有自己的隐私,很平面的展现自己,自己的各种心理表情呈现在父母的面前和孩童般依恋自己的父母,这时候父母要注意孩子是否存在心理素质问题,这也是心理年龄滞后的标志。
3.让孩子自愿地和你倾谈隐私
在家庭教育中应当表现更多的契约精神和民主、协商的方式。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让孩子自愿地和你倾谈隐私。隐私有一定的相对性,自己的私事对一些人是隐私,对另外一些人可以不是;隐私可以转化,不信任你时是隐私,信任你了可以不是隐私。父母要争取孩子的信任,使孩子主动、自愿地披露心中隐私。这就要求尽可能做到:长期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培养孩子与父母沟通情感的习惯,不可偷看孩子的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等;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时也要说清缘由,取得孩子的谅解,承诺为孩子保守秘密,一定要守信,需要揭隐私时动员孩子自己去揭开,而不是由父母代办。
4.指导孩子进入社会,防范社会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立体水晶人,能全方位地看到孩子的一切活动,不放心正要脱离父母呵护独立活动的孩子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担心社会的负面事情侵害孩子。其实,作为家长主要的重点是应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防范好社会的阴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