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青春期
潘睿华
女儿上中学后,对新的校园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我聊天的内容也几乎全都是学校的新同学、新老师、新课程等等,她因这些人和事而兴奋不已。每逢此时,我会做她忠实的听众与“拥趸者”,或惊讶、或欢喜、或愤慨地与她共享和共鸣着这份新奇的经历,使得她的“激情讲演”持续着。 后来有段时间,我发现她的关注点逐渐集中在班里某位男同学身上,不时地用几近崇拜的口吻向我描述他的出类拔萃——“他真棒!今天数学测验得了全班第一!”“历史课上他总是能和老师呼应,我们不知道的知识,他都知道!”“没想到他的地理学得也那么棒!”“这次月考他考了年级第一!”…… 从女儿的夸赞中,我了解了一些关于那个男孩的情况。原来,说起来他和女儿还是“校友”呢——他们两个是小学同学,只是不在一个班级,因此以前没有过接触。后来他们都来到了这所中学又分在一个班内,女儿这才知道了他的“有才”。 随着接触的增加,女儿发现了他更多的优点:英语口语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计算机绘画获得过全国比赛名次;围棋下得不错;性格活泼又幽默,人缘很好等等,更加引起女儿对他的关注与欣赏。 过了不久,适逢女儿的生日,她邀请了6个同学开了一个小型的party,其中就有这个男孩。我一看,机灵、活泼,果然讨人喜爱,女儿对他赞赏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且,女儿此时正处于心理学上的“异性接近期”,即伴随着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到来,生理上的迅速发展使孩子们心理上产生了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新体验与新感受,他们对另一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与自己不一样的世界,因此会渴望与异性交往,并在交往中感受和了解那个世界。 同时,由于小学阶段学习内容比较单一,男女生之间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兴趣和爱好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然而到了中学以后,众多学科的设立使一些男生在课外知识积累上的优势就迅速彰显出来,不能不令人刮目。 因此,我觉得女儿对那个男生的欣赏是正常的。然而,这种欣赏又有些盲目。此时孩子的思维方式并不健全,他们多从自我角度选择关注的事物,或停留在事物表面,不能深入和全面地把握事物,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对方产生过分的偏好,甚至导致产生“早恋”倾向。 于是,在之后与女儿交流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对她的这种想法进行了疏导。一方面将她的关注点引向其他同学和事物上,如询问班级其他同学的近况,让她发现更多人的优点,以淡化那个男生在女儿心目中的“高大全形象”。而且我和她聊天内容也更加丰富了,如学校举行的体育、科技等其他活动,或上学途中的见闻等等,开阔她的思路和视野。另一方面,我注意树立女儿全面了解他人的意识,引导她要全面考察一个人,不能凭一时或表面现象就妄下结论。 果然,渐渐地女儿的谈话中减少了对那个男生的讲述,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同学和事情。 最近的一天,女儿吃晚饭时对我说,“妈妈,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呀,我觉得×××(那个男生)真的挺坏的——他竟然和我们班的几个男生打赌,说谁输了就用QQ告诉10个人他做了一件下流的事——我觉得他们真是太不好了,好端端的人干嘛要把自己说得那么坏呢?!” “是呀”,我应和道,“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是道德品质更关键。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不要急于从某个方面下结论,而要从多方面和一些小事情上观察。” “当然,这个男生也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坏,因为这一时期的男孩往往喜欢用这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来炫耀自己的‘成熟’。而且,他广泛的知识面和优秀的成绩仍然是你学习的榜样。”我接着说。 女儿很认真地听着,我想她应该能够接受我的观点吧。这时,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个问题基本上圆满地解决了。 也许有人会不屑干我的“敏感”,但是孩子的青春期的确是一个“多事之秋”,他们既要面对生理巨大变化带来的种种异样的感受,又要逐步完成从孩童向社会人的转变,期间他们要不断地探索与学习,而异性交往则是其中必修的内容之一。正常的异性交往能够促进孩子社会习得和性格的完善,而不良的异性交往则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困惑(如单相思、早恋等)。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前着手,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