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女孩为何郁郁不乐
俞群
小英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值花样年纪的她却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常常感到疲累、心情烦躁甚至晚上失眠。她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食欲也变得不正常,有时大吃大喝,有时则什么都不想吃。她认为自己样样不如别人,生不如死,时常产生跳楼自杀的念头。
老师建议小英寻求心理帮助。经过心理咨询师的细细了解。得知,小英从小身体健康,小学时成绩优秀,总在班里前几名。上中学以后,成绩跌到了班里二十几名。以前成绩总不如她的小学好友,现在成绩比她好,且对她冷言冷语,令小英非常难受;加上老师和父母都批评她不努力,她的心情更是跌至谷底,忧郁的情绪日益加重。
通过与小英交谈,心理咨询师进一步了解到,小英的自我期望很高。她希望有很多朋友,各方面表现优秀,比如功课、才艺都要出色等。她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平时,成绩稍有退步就会自卑,就会认为“成绩退步表示我很笨,同学会笑话我,老师会失望。”“我是家中老大,我不能做弟妹的表率,会让父母难过。这样,人生还有什意义?不如死了算了!”
心理咨询师与小英一起分析成绩退步的原因。小英自认为不够用功。于是心理咨询师和她约定在两个月时间内奋发向上,在此期间不想自杀的问题。
于是,小英比以前更用功,把其他的杂事暂时摆在一边。但两个月以后她的学习成绩仍没有起色。
咨询师与她继续讨论。帮助她认识:用功是成绩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用功了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好成绩;实际上并非她用功不够,而是忧郁的情绪困扰了她,致使学习效率下降。咨询师还帮助小英发现自己的优点,如有自制力、热心助人、有正义感等。让小英去体会这些优点,进而改善情绪。经过数次的交流并配合药物治疗,小英渐渐改变了原有的想法,比较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回到以前快乐的生活中。
专家点评
小英从小学习努力,小学时一直名列前茅。但上了初中以后。功课的难度及复杂度明显增加,只有中等智力水平的小英虽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但得到的只是“班里中等”的成绩。加之同学的嘲笑、父母和老师的错怪,她难免情绪低落,继而影响到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变差,往往事倍功半。显然,小英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功课不好→忧郁→无法专心读书→功课更不好→心情更忧郁……于是,她想到以“自杀”来解脱。
那么。小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强烈的自卑、忧郁的情绪呢?导致一个人忧郁的成因非常多,主要有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上述案例属心理学因素。小英会有这样悲观的负性思维模式。与她父母的教育模式密切相关。
小英的父母酷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小英又是家中老大。父母对她更是寄予厚望,从小就告诫她要好好读书,为弟妹作榜样。因此,父母对她的管教特别严厉。常常批评,很少鼓励。父母在对小英的教育中,包含了很多非理性思维。
要求绝对化。父母对小英的要求总是“你应该”、“你必须”。如常说:“你是姐姐,应该取得好成绩,做弟妹的榜样。”如果小英偶有一科成绩不够好,父母的脸色就不好看:“你是老大,看看你的成绩!”这样的绝对化要求,其不合理在于。即使作为姐姐。小英也只是孩子,大人也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
判断概括化。当小英某一件事情做得不好或没有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常常把她骂得一无是处。比如她偶尔一次没考好。父母就会骂:“你是老大,怎么这么笨?什么事也做不好?弟妹都比你能干多了。”骂得小英在弟妹面前抬不起头。实际上,孩子只是这件事没办好而已。
后果糟糕化。如果小英某一件事情没有做好,父母认为其结果必然糟糕至极。比如。上初中后第一次考试,小英的英文没有考好。父母就批评说:“才进中学就这样的成绩,你将来怎么读下去?”甚至骂:“成绩不好,能力也没有,以后哪个单位会要你?”父母由一次考试做出了极端的推论。本来是想给孩子敲敲警钟,但这样的警钟犹如一把匕首把孩子刺得体无完肤,深深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常常以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批评责骂小英,听话的小英逐渐把父母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对自己有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一旦一件事情做得不合意,就会引发极端化的负性思维,进而引发忧郁的情绪。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学校和父母时时刻刻在强化孩子事事超过他人的信念。这些信念可以作为鞭策孩子上进的动力。但不适合作为必须达到的目标。当孩子遇到具体的挫折、失败时,父母要告诉他: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你会永远失败。只要下次再努力就好。面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某些弱项,要告诉孩子:目前你的××不好,但只要努力,总会进步的。即使真的无法改善。你也有其他优点,你在××方面表现不错。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不相同,你对别人好,但不能强求别人一定要对你好。如果有人不喜欢你。那不是因为你是个很差劲的人。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喜欢你。
父母更要帮助孩子逐步认识“危机”也是“契机”的信念,鼓励孩子把绊脚石(错误或失败)踩在脚下,变成成长的垫脚石。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不畏失败,因为他相信犯错并不可怕。一次错不代表所有错,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不代表所有方面都不如他人。他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应该”和“必须”,只有“更好”和“更合适”。这样的孩子才能逐步形成坚如磐石的顽强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