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朦胧的感情
杨柳岸
星期六傍晚,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一个电话:“我女儿丽丽今天中午跟着刚参加工作的高一届的女同学出去,到现在还没回来,我们到那个女同学那儿去找,她说我女儿下午就走了,说是去找工作。我们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很是担心。”我问:“那么丽丽这段时间在家有没有什么反常的举动?”家长想了想说:“最近我们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她都已经不在家了,这跟以前很不一样,而且要等到傍晚6点左右她才回来。”“丽丽有手机吗?”我接着问。“以前有过,后来学校说不要给孩子用手机,我们就收起来了。”“那个手机还在吗?”家长找了一会儿说:“手机不在原来的地方,家里的其他地方也没发现。”
显然家长疏忽了对孩子的观察,对孩子的状况知之甚少。我帮着分析:“手机很有可能是孩子拿走了,知道她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吗?”家长显得很无奈……
根据我对这个学生的观察,我估计她是与哪个男孩子玩去了。经过努力,丽丽终于找到了,并且和我的判断一致。
一开始,丽丽的防范心很强。我挑明已经从侧面了解到对方是谁,谈话由了解原委进展到切入主题:“很高兴看到你长大了,开始对异性有了好感,已经有男孩子喜欢你了,这说明你有魅力!”看到老师并没有否定自己与男孩的情感,丽丽忐忑不安的心情有所放松,说:“我想去找工作。”
是啊,一个青春期孩子所能想到的独立方式就是去工作。我于是顺势说道:“找工作需要文凭,你现在有吗?”“没有。”“那么你是否能先把书读好,等达到找工作的基本要求后再出去找工作呢?”丽丽看到老师并没有像爸爸妈妈那样雷雨暴风式地痛骂她一顿。而是理解自己的心情,脸色由阴转为多云,这让我们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我接着提醒她,“长大意味着成熟、意味着更有责任感,相信你一定会分清轻重,处理好对异性的这份情感。”
为了帮丽丽理清思绪,我决定让同龄人来帮助她。我分别召集全班同学进行座谈,借助同学的观点来帮助她分析处理这个问题,座谈的主题是“怎样和异性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
在我亲和的开场白之后,孩子们的座谈在信任的气氛中进行。孩子们说:在学校里,既盼望拥有异性朋友,又害怕处理不好,心理上是有矛盾的,自觉或是不自觉地选择把对异性的情感埋在心中;如果已经有了异性朋友,就应该保持距离,不可以太接近,一切都要等到毕业工作后再作打算。座谈时,丽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最后对同伴的一些意见也表示赞同。
周末,我找了个理由送丽丽回家。在路上,丽丽表示不再瞒着家人偷偷地与那个男孩进行交往,会冷静地想一想怎么处理与那个男孩的关系。我鼓励她要多和家人进行交流,父母永远都会是最关心她的人。
最近,又跟丽丽谈起对这件事,她说:“人多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个人的时候还是想的。”我提醒她:“优秀的男孩子很多,你可以多进行群体性的交往,从中得到更大的交往乐趣。”前几天丽丽悄悄告诉我说。已经跟那个男孩讲过了,等他们毕业以后再继续交往。
异性间的交往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的,进入青春期的大孩子,对于来自同伴的情感有着强烈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来自异性的情感。作为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来自异性的情感珍藏起来,作为送给自己成长的礼物,不要轻易开启。如果有的学生已经把情感释放出来了,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情感是纯洁的。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会不排斥你,然后才是引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要表现得自然大方,交往时要把握合适的距离,如果在交往中发现心绪波动,要及时调整自己,等等。
第二,引导学生与异性多接触,进行群体交往,尽量避免个别接触。广泛的交往能让孩子发现,每个异性拥有各自不同的优点,他喜欢的不是某一个体,而是群体,从而了解更多的异性。如果只进行小范围交往,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同学问的群体交往,可以增进团结,优势互补。所以,利用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借助同伴的力量。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能分享内心快乐、分担成长烦恼的朋友,所以借助同伴的观点来帮助处理这个问题,将个别辅导和同伴互助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从家长这个角度来说,孩子长大了,光靠管是不行的,需要真诚地理解和沟通。建议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对孩子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那么批评时先要肯定孩子的长处、优点,然后采用委婉、和蔼的语气,针对具体事情提出意见,必要时需征询孩子的看法,批评后要给孩子鼓励和期望,相信孩子能改正缺点。
另外,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尤其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青春期孩子的身心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渴望得到别人谅解、关怀、指导。这时候,家长如果与孩子谈论与异性的情感这个话题,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大大拉近。家长可以讲一讲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发生的故事,用心和孩子交流,这样,孩子就愿意把心里的秘密告诉你,也就不会出现看似对孩子管得很严,其实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干些什么家长一无所知的情况。即使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与异性交往过密的现象,也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而要以朋友的立场去理解,耐心倾听,然后循循善诱,让孩子知道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该如何处理,从而引导孩子逐步摆脱朦胧情感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