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经常打人
欺负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对别人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欺负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欺负,如嘲弄、取笑、威胁、打斗、冲撞或偷盗、勒索;另一种是间接欺负,如散布谣言、讲下流故事、孤立别人等等。一般地,男孩倾向于进行直接欺负,而女孩喜欢用一些微妙的、间接的策略。判断是直接欺负还是间接欺负的关键是欺负是带来了生理伤害还是心理伤害。欺负行为在初中显著增加,而在高中开始下降;高中阶段直接的欺负开始下降,但间接的欺负仍旧存在。
1、欺负者的特征
那些进行攻击别人的人有一种体会有力和控制别人的需要。他们从引起别人的伤害和痛苦中能获得满足感,而丝毫没有对受害者的同情心。他们通常为自己辩解说是别人惹恼了他们。这些孩子一般对成人是逆反的、反社会的,并喜欢破坏学校纪律。欺负人的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焦虑,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到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2、受欺负者的特征
这些孩子焦虑、不安全、胆小、自尊心较低,当遭受欺负的时候很少辩解或报复。他们缺乏社交技能,也没有朋友。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密切,被父母过度保护。在生理上,他们倾向于有一些特殊特点,要么长得比较矮小或相貌有缺陷,要么家庭条件较差,这些同学往往比较自卑、懦弱。他们承受的打击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会危及其生命。
3、欺负的后果
欺负人的孩子在将来更可能遇到法律或犯罪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和维持与人的正常关系。受欺负者经常害怕上学,认为学校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不快乐的地方。他们的抑郁和低自尊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人期。
(二)欺负行为发生的原因
目前校园内的欺负行为主要出现在中小学,男生多是殴打、侮辱、敲诈勒索低年级和同年级学生,女生以取绰号、散布谣言为主要表现。经调查,中学生的欺负行为高达27%,其中一个月内有欺负行为的有4%,一个月有两三次欺负行为的占23%。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欺负行为较多,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青春期的特点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思维又不全面,虚荣心极强。一些身强力壮或家庭条件好、有特权、又崇尚武力的男孩,当有同学违背他的意愿,或对他说了些带有刺激性的话时,为显示自己的能力,就会大打出手。
2、大脑发育情况
频繁的攻击行为提示可能存在大脑发育方面的障碍。有研究显示,部分学生之所以出现频繁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都较低有关。
3、学习和模仿
绝大多数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都是学习和模仿的结果。研究表明,欺负行为经常来自那些在家里遭受惩罚的孩子,他们从父母那里学会了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家庭或学校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责打,会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为缓解紧张状态,他们会不计后果欺负同学。
4、电子游戏的影响
玩暴力型电脑游戏有可能强化一个人的进攻心理、情感和行为。美国学者经过研究指出,由于电脑游戏具有交互性,会诱使游戏者将自己认定为攻击者的角色,所以暴力型电脑游戏比包含暴力内容的影视节目更加有害。一项研究显示,具有习惯性攻击倾向的年轻人在反复受到暴力电脑游戏刺激的情况下,其攻击倾向会明显增强。另一项研究则显示,任何人哪怕只是短暂地接触暴力电脑游戏,也会在短期内出现攻击行为增强的现象。
(三)如何预防欺负行为
对青少年的欺负行为的预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掌握一定的情绪管理策略
情绪管理策略对于攻击行为的预防很重要。比如,转移法,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转移自己的思想、转移自己的行为、离开让自己愤怒的场所等,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又如,宣泄法,当自己非常愤怒或悲伤时,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压制,比如踢球、跑步、登山、听音乐、大哭一场……都可以宣泄情绪;还有呼吸调整法,在自己很愤怒时,可以一边进行深呼吸,一边进行自我暗示:“我不会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这样也可以减少攻击别人的可能性;还有角色转换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我是挨揍、受欺负的那个人,我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样也可以避免欺负行为。
2、培养多种兴趣
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也能逐渐转移攻击性行为。
3、避免过多接触暴力刺激 避免观看一些暴力电视、电影,杜绝玩暴力型电脑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