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安排的。与简单的统计图表相比,复式统计图表的信息量大,结构复杂。通过复式统计图表的教学,学生收集信息、表达数据和应用统计数据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够看懂和利用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里的数据;能够填写复式统计表,在统计图上画不同标记的直条表示两组数量;体会复式统计图表的特点。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复式统计表,后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经常联系统计表。本单元的最后是实践活动《了解周围的家庭》。教材编写上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教学素材有意义。选择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提高的数据,如1999年我国耕地的分布情况,2004年城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增加数量,江南某市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情况等真实的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在教学统计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教育和鼓舞。 第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数据。教材前后9次安排学生在班级里、学校内、自己家庭周围收集有关学生人数、喜爱的电视节目、家庭电话数量、体育成绩的数据,在整理以后,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另一方面凸现统计数据源于实际,必须真实可靠。这是十分重要的统计态度。 1. 让学生把四张单式统计表里的数据汇集在一张统计表里,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构造,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例1教学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构造比较复杂,像例题这张统计表的栏目有组别、性别和人数。表里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什么小组”“男生还是女生”“多少人”三方面的内容。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讲给学生听还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教材选择了后者。例题的教学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根据四幅图里的信息和数据分别填写四张单式统计表,学生完全有能力,会比较轻松地完成这一段的学习活动。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填表时感受组别、性别、数量的内在联系,把单式统计表作为教学复式统计表的平台。第二段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要求:把4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填在一张统计表里。让学生在填表时体会,表里的每一格都有相应的组别、性别;每个数据填入表格,都要根据它的组别、性别,找到相应的位置。这一段是例题的教学重点,应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第一,怎样找到各个数据在统计表里的位置?如航模小组有男生8人,“8”应该填在哪一格,怎么知道的?第二,表里的“总计”指什么,它与“合计”有什么区别?“总计”与“合计”交叉的那一格里是什么数?第三段说说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要着重说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它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单式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地反映了青云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人数,便于组与组之间的比较。 2. 让学生独立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图中的信息,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例2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分两段进行,先让学生读图,交流从图中看到的信息。再把数据填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都用直条表达数据。在单式条形统计图里只表达一组数据,只用一组长短不同的直条表示一组大小不等的数据。在复式条形统计图里同时表达两组数据,需要两组直条分别表示。为了在图上清楚地区分两组数据,要给两组直条做不同的记号。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教材认为,通过看图学生能够理解。交流在统计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一组浅色直条表示了什么,深色直条表示了什么,怎么知道的。把统计图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再次仔细读图,有序地从图中提取信息;二是巩固复式统计表的知识和填表的方法。统计表下面的四个问题,看着条形统计图回答比较方便,从而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上既能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也能对一组数据进行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显示了数据间的大小关系。“练一练”对上海、海口两城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参考例题的这几个问题进行。 3. 让学生开展小型实践活动,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科学学科里的知识,反映城乡人民生活、生产情况。 许多植物,在阳光下生长速度快;经常得不到阳光,生长速度就慢。第116页第5题研究这种现象,定期测量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生长的两盆蒜叶的长度,从而得出结论。这道题通过数据反映两盆蒜的生长情况和差异,结论的得出有数据的支持,体现了数学有定量刻画客观事物特征的功能。 《了解周围的家庭》为城、乡学生各设计了一项调查内容。城镇居民一般都要支出电、水、电话、燃气等费用,农村家庭一般都种植农作物。城镇学生进行前一内容的实践活动,只要选择10户家庭逐一调查获得数据。如果部分家庭没有某项支出,可以在统计表的相应格子里写“0”。农村学生进行后一项内容的调查统计,考虑到部分地区的农民仍以“亩”“分”为土地单位,教材在“你知道吗”里告诉学生1亩大约667平方米,只要把亩为单位的数“乘667”,就换算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如有需要,在换算上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帮助。另外,如果农民以“斤”为产量单位,也要告诉学生2斤是1千克,可以通过“除以2”把以斤为单位的产量换算成以千克为单位的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