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浙江省温州中学
展阅2005年温州市重点中学8校联考的理科综合试卷物理部分,试题立意高,设问巧,语言简洁、流畅,灵活而不落俗套,新颖而不离基础,强调能力而不脱离实际,有一定的难度,在整张卷中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给人一股清新的感觉,物理试题共12道,其中客观题8道,主观题4道,满分120分。
1、 由于考试范围——力学的限制,试题重视对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稳定性基础上求新、求变
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知识点多,覆盖面广,12个物理题中内容涉及高中物理力学的主干知识,重点考查了双基,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主体知识的考核,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实质。很多题目略做变化,就成了一道质量教高的新题,特别是第25题的设计体现了出卷人独到的设计能力,考查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现随机抽样了两个考场共53份试卷的对错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各题考核的情况如表一所示。由表一可知,试题易、中、较难比例合适,为34:43:53(约为3:5:4);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2题是实验题,分三项内容,一是仪器的读数方法,二是利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测重力加速度,考察学生对这一实验本质的把握和理解,蛮有新意的,第三项是考查这个实验的掌握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明确地对考生提出的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表一
题号
|
考查知识点
|
全错人数
|
全错比例
|
漏选或部分错人数
|
漏选或部分错比例
|
完全正确人数
|
完全正确比例
|
平均得分
|
得分率
|
考核难度
|
14
|
超重和失重
|
5
|
0.094
|
7
|
0.132
|
41
|
0.774
|
5.04
|
0.840
|
易
|
15
|
运动学 机械能
|
18
|
0.339
|
0
|
0
|
35
|
0.661
|
3.96
|
0.660
|
中
|
16
|
弹力、连接体的平衡问题
|
8
|
0.151
|
0
|
0
|
45
|
0.849
|
5.09
|
0.849
|
易
|
17
|
匀速圆周运动
|
8
|
0.151
|
0
|
0
|
45
|
0.849
|
5.09
|
0.849
|
易
|
18
|
牛顿运动定律 整体法 隔离法
|
15
|
0.283
|
9
|
0.170
|
29
|
0.547
|
3.79
|
0.632
|
中
|
19
|
机械能 牛顿力学的动态分析
|
8
|
0.151
|
22
|
0.415
|
23
|
0.434
|
3.85
|
0.641
|
中
|
20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动能定理
|
4
|
0.075
|
40
|
0.755
|
9
|
0.170
|
3.28
|
0.547
|
中
|
21
|
动量和能量
|
7
|
0.132
|
0
|
0
|
46
|
0.868
|
5.21
|
0.868
|
难
|
22
|
电子螺旋测微器读数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生实验
|
1
|
0.019
|
44
|
0.830
|
8
|
0.151
|
9.67
|
0.569
|
难
|
23
|
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学
|
1
|
0.019
|
14
|
0.264
|
38
|
0.717
|
13.81
|
0.863
|
易
|
24
|
万有引力 天体运动
|
0
|
0
|
27
|
0.509
|
26
|
0.491
|
15.57
|
0.819
|
中
|
25
|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
|
5
|
0.094
|
34
|
0.641
|
14
|
0.265
|
11.21
|
0.560
|
难
|
|
总平均
|
85.57
|
|
| (说明:第21题前不久刚给学生做过,故得分率很高,而该题的难易程度仍属难题)
2、试题较注重学科内综合,注重知识应用、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强化了学科内的综合,以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作为背景材料来设计试题,是高考命题应用的一个既定方向,如第14题、第17题、第21题、第24题均与实际接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都是高中力学中的主干知识,通过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从物理情景出发,通过必要的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求考生将知识内化后应用到具体的问题,注重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要求考生有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模型的能力。如第15题、19题、20题、21题、25题等都考核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
3、试题突出考查了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物理方法的运用,强调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象法的巧解为考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试题突出对物理学的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尤其强调运用物理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如物理解题的三大基本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相结合的方法,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的方法,在试题中有很好的体现;如试题第20、21、23、25题。试题给学生提供展示物理思维过程的机会,体现拓展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变通性,使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步提高;如试题19题的运用多种观点分析的重球下落及压缩弹簧的动态过程,试题第21题学生若能用v—t图展示铅块在两种情况下的运动过程,结果就一目了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题第23题虽难度不大,多条件多方法,方法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都是高中力学中的主干知识,是一道重视物理概念的好题,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运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求解同样简便:
。
第19、20、24题体现物理建模能力的考查,第19题体现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应用,第21、22和25题体现了物理学的守恒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结合得非常紧密,物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数学,强调运用多种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如第17题较多地结合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圆周问题,第15题和第21题都可以借助速度——时间图象巧解物理问题。
四、试卷中有待商榷的地方
1、考纲题目范围不够清楚。试卷中考到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以及谈论匀强电场都超过了考试范围,故这两题的答题情况与试题难度是不相符合的。
2、试题第24题的题目设计不够严谨,与卫星发射的实际有出入,如大气是不可忽略的,若要忽略在题目中要有所交代,该题第2问的第二小题的解答提供的标准答案存在争议(略)。
五、分析我校学生考试情况
由于试卷漏卷的问题造成平均分的参考价值有所降低,但仍能看出整体各班的学生物理方面的掌握情况和发展是均衡的,属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尽管这个段扩班最厉害,理科班有15个,但并没有出现学习能力特别差的班级,与历史同期的高三学生相比,在概念、规律的掌握上并不逊色;当然,在本次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些个别现象:如个别平行班间物理分数拉开较大,最高的92.6,最低的为84.3,相差8分之多;同个任课老师任教的两个班级相差较大,如罗纯一老师任教的高三(11)班91.1,而高三(12)班86.4,相差近5分,王宝言老师任教的9班、罗纯一老师任教的11班从高二开始,物理成绩稳步上升,郭振勇高三接手的10班物理成绩进步显著,向学生调查,学生回答说是得益与老师教给他们好的系统的物理复习方法以及严格的要求(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练习,老师及时的监督检查)还有他们的人格魅力使他们越来越喜欢物理,这些都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考试中,年轻的徐海龙老师任教的两个捐资班在成绩上还胜过平行班,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现在除(1)、(2)班外,其余各班在物理方面差异还是很小的,属于同一条水平线。
六、学生答题错误的归因分析
根据试卷的抽样调查反映出学生作错的原因主要有: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缺乏兴趣,有很严重的畏难情绪,在心理上就“矮人一截”,这种情况在女生中较普遍,还有部分原因是部分学生由于知识上出现明显的漏洞,而物理尤其讲究知识的相互联系,上下衔接,常常是一个知识点的缺陷造成无法把一个较综合的问题继续下去。
2、试卷大部分错误缘于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掌握浮在表面,对待问题不求甚解,平时缺乏知识点的梳理和分类、总结,未能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这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出:尽管做了大量的习题,但对不同的题型和错题缺乏必要的分析、整理、归类,小结,不能正确建立物理图景,运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所以学习很刻苦,但学习效果并不好,我把这类学生称为“勤奋的偷懒者”,他们急需的是做“有用功”,对知识进行大量细致而深入整理的工作。
3、不会复习,或者说复习效果不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多女生虽然上课非常认真,课后也很刻苦,笔记记得详尽完备,但“消化、吸收”能力不好,往往只停留在一个题目或一种类型,学习效率低下,被动学习,不会举一反三,临考前也不知道该怎么复习,更遑论什么方法、系统性等,单元测验还可以,一旦大考面对一个题目脑海里却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这道题属于哪块内容。
4、由于本次是学生第一次参加理科综合考试,在时间、学科的分配上很没有经验,或临场经验不足,假以一定的考试训练,相信会有明显的改观。
5、平时学习拖拖拉拉,学习习惯不好,解题速度低下也是造成部分学生考不好的原因,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习题的解答,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验算、较对,这需要统筹地安排时间,提高速度,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时间不够,来不及完成所有的题目,可见提高速度是高三复习的关键,平时要加强速度的训练。
5、个别学生的错误是粗心、不仔细,或者解题不规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七、对今后的高考复习的启示
经过这次考试,班级平均分呈现的现状、从试卷的常见错误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一些教师的出色的教学方法,更坚定了我们原来对高考复习的认识和理解,在下半学期,我们将继续保留好的传统的做法,把各章节分配到个人,发挥集体的力量,把优秀教师的好点子、好做法在其他班级里推广,我们将做到:
(1)、备课与上课的具体做法是:一个原则、二个感觉。
根据近年高考试题展示出的这样一种回归基础、返璞归真的态势,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着眼点大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高三复习中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以教材为本,制订计划,合理安排,通过归纳、类比、图表、知识结构图等形式,深刻领会各物理概念、原理、定律的成立背景、推导过程、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等。因此在第一轮主要落实基本概念、定律、基本方法、基础能力等方面,务必重视课本内容,要“细与实”,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切实弄懂弄通,熟练其运用,注重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可在每章复习结束后对各知识点进行回顾、分类、整理,形成资料丰富、内容翔实的复习笔记。
“原则”是:推陈出新,夯实基础,形成网络,培养能力。
1、以教材为本,结合考纲,全面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展、延伸,增加新意。要在知识点的讲授上、课堂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2、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把考纲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基础知识,本章本节哪些是基础的,哪些是高层次要求的,(考纲中都有标注),做到心中有数,量力而行。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每一个基础知识点细化、到位、落实,真正理解,直到掌握。这一点也是我们温州中学的传统做法,不赶时间,不赶进度。只有第一轮扎实了,才能谈地上二轮的提高,三轮的强化。
3、一轮复习不能理解成是知识点的罗列,要帮助并教会学生分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网络,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在每一章开始复习前,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并找出其间的联系,不要求达到什么程度,他只要做了就可以;当这一章复习完之后,让他重新梳理,并帮助他形成网络。这样坚持下去,对他的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会大有提高。
4、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融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来,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把简单的题目讲复杂,把复杂的题目讲简单”--- 简单的题目要把它适当地扩展、延伸,开阔思路;复杂的题目要找关键,抓本质,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下功夫,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摒弃繁难深重的“题海战术”,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做难题、偏题、怪题,而在于打好基础,拓展视野以及提高能力上下功夫;要针对性地加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寻找物理模型的方法,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做好课堂之外的功夫。
“二个感觉”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自我感觉如何?学生感觉如何?如果自我感觉不满意,学生的收获就不大(当然自我感觉良好,学生也并不一定满意),自己满意,舒服,学生也满意,更舒服。怎么样做到尽量让学生满意呢?
1、了解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的特点,投其所好,投其所需。
2、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和力,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近而喜欢你这门课。
(2)、试卷的讲评
做法是“三评三讲”。 “三评”为:
1、评错答------以防重蹈覆撤
试卷中的错答,直接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缺陷,在试卷改完后,备课组要交换意见,把自己所负责的那一题的情况相互通报,并做好记录。对答错的原因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原因:审题不细,看错题目,遗漏条件;概念模糊,规律不清;解剖物理模型有误;物理过程分析混乱;不能顺畅地运用数学工具;解答问题不规范,乱写乱画。教师自身教学环节上出现的问题:知识点的复习遗漏,题目的类型没讲过,关键之处强调不够。等等。
学生拿到试卷后,首先看分数,紧接着就看错在哪儿。自己检查出来的,后悔;检查不出来的,想立刻知道答案。这时候讲评错答,学生会全神贯注,效果最好。
2、评优解------培养创新能力
错答的要讲,而且要重点讲,那么做对呢?也要讲。其讲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体会是要评其中的优解,即,有创新的解法。常规性的正确解法,有基本的思路,是每位高三学生必须掌握的,而且已经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应该给予肯定,而那些简捷明快、构思巧妙的优解,更应该给予赞扬。及时地讲评,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评新题------增强应变能力
只所以要把新题讲评好,一是学生面对新颖的物理问题总感到不适应,答错率明显的高;二是新题的新颖之处需要点拨,使之一回生二回熟。新题对教师来说同样也是陌生的,要提高讲评新题的质量,需提前做好2个准备工作:(1)摸清试题的新颖之处:新知识、新情景、新构思、新题型。(2)把握其中的解题步骤,体会解题的切入点,预感可能出现卡壳而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
“三讲”为:
1、讲共性和个性
对于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应多花时间重点讲评,依纲据本,深入浅出地阐述问题的实质,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有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在不伤学生自尊的情况下,巧妙得点评,也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2、讲拓展和延伸
很多试题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因为变换情境,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所以每道题按原题讲完以后,要把原题进行变化,与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如,可以对原题的提问方式进行改变,对原题的结论进行衍生,也可以倒置因果关系,还可以把几个过程几个题目进行组合,等等。
3、讲思路和规范
进入总复习以后,尤其是进入二轮复习以后,我们的复习重点,应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重视综合能力训练上来,这期间,一些试卷的综合程度、难度普遍加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中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都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时有哪些注意点,本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解题的最佳途径如何,即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教师在讲评时应做好示范,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清晰、规范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语言与板书也应力求简洁扼要。
(3)、实验复习
物理实验题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内容,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学生比较畏惧,是得分的一个盲区,因此物理实验复习的成功与否,是高考制胜的关键。
第一轮复习中穿插进行实验复习,主要应对策略如下: 1、根据考纲对实验的要求,认真研究近三年的高考实验题。
2003年:游标卡尺 伏安法测电阻
2004年:螺旋测微器 电表改装
2005年: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可以看出,它们的共性是:电学为主,力学为辅,兼顾其它;题型多样,设问灵活;既重基础,又重迁移。
2、讲清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这三年的实验题均取材于课本中的学生实验,但又比课本中的原实验有所提升和加深。但不论怎么变,原理是灵魂,目的是方向,抓住了原理,即抓住了“纲”。尤其是电学实验题,不论是器材的选择还是电路的设计,均取决于实验原理。在教学中强调实验原理,深化课本实验的设计思想,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课本实验,以开阔思路,提高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加强实验情景: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化手段,采用录象放映、计算机模拟等手段把一些演示实验及不易观察到的实验情景使其可观可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表象,利于记忆,利于迁移 。
4、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为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可以拿出一定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到实验室“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使其理解原理,熟悉操作过程,了解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在复习中,针对不同类型实验,可采取不同的复习模式,比如:对仪器使用型实验,可采取“示范---练习----总结”法(如螺旋测微器、示波器的使用等);对观察描绘实验,采取“观察---分析---总结”法(如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等);对测量性的实验,采取“引导---实验---分析”法(如电阻的测量等);对验证性实验,采取“理论---实验---综合”法(如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复习时间的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5、加强题目训练:现在的高考还是停留在笔试上,从题目得分上论高低,因此,除了讲好、做好实验以外,还必须得有一定量的练习题来加以巩固。我们的练习题有两类,一类是近两年的各地(全国、上海、广东、江苏)高考试卷中的实验题;一类是自行编制的实验题。试题要重视基础,难度适中,重视对学生基本实验素养及基本实验能力的培养,最终能把实验思想融会在学生做题当中。
(4)、材料的使用和编制
一类是给学生统一订购的现有材料:我们这两年都使用的是“首辅一号”,此材料例题多,题型全,知识点的讲解细,专题分类好,(平均每一章分成6个专题,约8个课时,练习题的题量适当,每个专题配有“基本技能训练”题10道,“创新能力培养”2、3道),但缺点是,题目难度偏大。对此材料我们备课组是这样处理的:每人分一章,提前把答案做好,把题目分类(哪些是必做的、哪些是选做的、哪些是删掉不做的),每当讲到这一章的时候,就由该位教师提前通报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量力而行。这些题目,我们在课堂上讲掉一些,晚自修坐班时教师答疑问掉一些;本章讲完后,再把每一道题的详细解答过程印发给学生。
另一类是自己编制的练习题,这部分材料的编制也是分工到人。先经过筛选定出初稿,再由个人试做一遍,亲自感受难易,再次修改后,才定稿印制。这样的材料一般都有A、B两套,因为我们有数学班、农村班、普通班,层次不同,量力选用。并且注明每道题的难易,使学生心中有数。这样做我们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所好的是我们人多,有6、7位老师,三个轮回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