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三年级下学期 >> 原文分析案例 >> 正文

 

逍遥游(节选)

查询原文分析案例的详细结果
境界,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课文,思考引入:
文中哪一句,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性,就是道。乘,就是置身其中,就是顺应。六气之辩,就是六气的变化,在庄子看来,六气的变化是道的作用,御就是把握,也是顺应,实际上就是对老子“道法自然”的进一步阐发,顺应天地万物的之性,把握六气的变化,便可以游无穷,实现逍遥游的境界。这是一种“恶乎待”(无所待)的境界。回看前文,不管是鲲鹏和是蜩鸠,不管是朝菌蟪蛄还是冥灵大椿,天地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所以只是小大之辩,(大小的区别),不是真正的逍遥游
(1)朗读第一段。思考探讨:
大鹏高飞九万里,所待的是什么?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写蜩鸠笑鹏,用意何在?
  明确:大鹏高飞,凭借的是海运六月的大风,山野间的游气、飞尘、空中的活动之物,也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所以,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作者运用比喻,说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等,其实都是相对的,也就是都受到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作者还用行路备粮作比喻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也都是有所待(依赖食物)。蜩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世上像蜩鸠这样的不是大有人在吗?
  如何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本句可译为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逍遥之境。
  小结:本段从反面着笔,阐述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不是逍遥游
(2)朗读第二段,思考探讨:
本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大的区别,实际上也是相对的。
第一层次侧重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第二层次侧重说明“大知不及小知”,不管是朝菌、蟪蛄还是冥灵、大椿彭祖;不管是蜩、学鸠还是大鹏,都受到“年、知”的限制,只有大小的区别,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
  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在前边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接下来,作者从自然界的小大之辩说到社会上的小大之辩。
(3)朗读第三段,思考探讨: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此指的是什么?宋荣子,列子是否达到逍遥之境?
明确:此指的是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之笑,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生活得很惬意,其实和蜩鸠斥鴳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宋荣子比这些人高明些,可谓宠辱不惊,但修养还不够。(笑?)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依然有所待。至此,作者用了一连串故事,说明世界万物都是处在各种限制、各种制约关系当中,只要是“有待”,就不是逍遥,反过来,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本段的最后,作者指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天地之正,就是顺万物之性,也就是顺应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的规律。庄子认为,逍遥是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这样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

二、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的本质的一面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如佛家所说的“去我执”,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
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的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因此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第一段:世间万物有所待 
一层:鲲鹏南飞有所待 
二层:野马尘埃大舟小芥有所待 
三层:蜩与学鸠有所待 
第二段:万物所待还有“小大之辩” 
一层:阐明“小知不如大知……”之理 
二层:引“汤之问棘”补充印证 
第三段:世人也有所待 
一层:“效”“比”“合”“征”之人有所待 
二层:宋荣子、列子仍不免有所待 
归结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三、庄子思想的影响
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进则儒,退则道”是历代读书人的选择,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武功一段,是形象的诠释。
  《任长霞》人物台词:峰高万仞,无欲则刚
儒家重视个人对群体社会的责任;道家注重个人天性的自由发挥。

四、归纳写作特点
1.想像丰富,境界开阔
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所以与诸子散文不同。
2.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
这些寓言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表达玄妙的、难以表述的境界。所以要注意感悟。
  3.语言风格别树一帜
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五、小结:
六、课堂作业:①说说庄子逍遥游人生境界的现实意义。②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学生练习)

教学要点:1.词义辨析 2.总结课文,解答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
1.异体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
    此小大之辩也。(辨)
    而征一国者。(耐)
    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而御六气之辩。(变)
2.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3.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木,今义为头发。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逍遥游(节选)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
    诗词五首
    《诗经》两首
    我很重要
    包法利夫人
    《对联六副》教案
    热爱生命
    《诗经》两首
    荷塘月色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赤壁之战》学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种树\"种到\"联合国
    语文版八年级(下)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编演短剧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
    《人生寓言》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
    散文鉴赏概说
    师说阿房宫赋
    鉴赏古典诗歌
    西地平线上的日落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陈奂生上城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
    诗情画意学文言
    <<大道之行也
    雨巷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
    归园田居
    我的呼吁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教学设计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五猖会》 教学设计
    《一个文官的死 》
    故乡在远方
    读后感的写作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桃花源记
    论美
    如何写好演讲稿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社戏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
    写作--一事一议
    生命 生命
    《紫藤萝瀑布》教案
    《散步》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相信未来
    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
    梦江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己…
    新课标,新体验
    蜡烛
    《篱笆那边》探究性学习教案
    《狂人日记》:
    《汉家寨》教案
    故都的秋
    蝼蚁壮歌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蝼蚁壮歌
    详写和略写
    冰心《纸船》详案
    <<爱莲说
    兵车行
    文官之死
    不朽的失眠》教学方案
    《沙田山居》教案
    <<紫藤萝瀑布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送东阳马生
    <<叫三声夸克
    过故人庄
    庄周买水
    伟人细胞
    十三岁的际遇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单元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方案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赏析
    《唐诗宋词》第4单元宋词赏析
    冰心诗四首
    繁星
    《“诺曼底”号遇难记》
    本命年的回想
    赤壁赋
    细柳营
    泪珠与珍珠学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
    《劝学》复习学案
    高考标点符号运用常考点和难点突破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1、骆驼赋2、夏之绝句3、安妮日记(节…
    《殽之战》学案
    秋水
    幼时记趣
    海燕
    高考写作
    《宽容》序言教学课例
    《谈骨气》
    《谈骨气》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
    五柳先生传
    马说
    林黛玉进贾府
    《左传》 曹 刿 论 战
    道士塔
    出师表
    《殽之战》学案
    短文两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简案:乘着阅读的翅膀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
    智取生辰纲
    《雷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燕歌行》学案
    《太史公自序》知识点梳理
    药》的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海燕》
    文学意境的特征
    失街亭
    小小说写作指导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变色龙
    项羽本纪
    劳山道士
    失街亭
    《短歌行》最新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蚊子和狮子》
    端午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窦娥冤》教案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学问和智慧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白色鸟
    枣核
    威尼斯商人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白毛女(节选)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雪、短文两…
    走一步,再走一步
    荒岛人生
    端午日
    林黛玉进贾府
    墨池记
    诗词五首
    曹刿论战
    上枢密韩太尉书
    送东阳马生序
    在作文中增添人文色彩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泰坦尼克号(节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