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3、怎样准确把握《迢迢牵牛星》诗“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的写作特色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二句用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故事,领起下文;三至六句为第二部分,描写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七至十句为第三部分,点明了织女哀伤的原因:仅隔一条清浅的天河却不得相会。诗作构思非常精巧,作文线索为引→思→望,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世间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情恨,实际上是借天上之事抒写人间之情,真可谓“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 三、《归园田居》 1、导语 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祖先(无稽之谈)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实我写出这样一句话不仅是因为这是陶姓语言,还因为这里边有一个字我需要,就是——真。 引出作者后,我和学生们一块回忆他的的诗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种豆南山下》《结庐在人境》《归去来兮辞》。回忆是为了加强记忆,同时也是为了更深一步让学生了解作者。知人论文,以文论人,这是学习文学作品的一个方法。 回忆完之后,我让学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陶渊明的性情与作为。有一个学生说出了这样一个词:返璞归真。我很欣赏学生用这个词,然后我写出了古人对陶的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三句话有一个字是相通的。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我对他们讲,中国人很多,可是能够做自己的真人只有一个(有点夸张,嘻嘻)那就是——陶渊明。书上说,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鼻祖,这一点我不否认。可是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的写诗的成就,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书上有的东西我一般不讲,学生也不爱听)。套用一句诗那就是“生命诚可贵,权势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中国有很多隐士,只有他是真的隐士。别人隐是为了做官(终南捷径),他是不做官才隐。他还有另一点让我佩服的地方,那就是把生活诗化了。试想谁能够固守贫穷还诗意昂然?陶渊明!他的诗,平常之景,却抒不平常之情…… 2、作者及背景 作者介绍略 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一朴素平淡的语言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3、诗文解析 怎样理解《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在这两句诗里,作者以“鸟”、“鱼”自比,形象生动。自己置身于官场,正好比鸟雀被羁于樊笼,游鱼被困于深池。作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却因出于儒家的用世思想和“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处境去入俗求仕。出仕后看到的却是社会的动乱,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的森严和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目睹黑暗的现实,作者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违心地去随波逐流,这样就不能不陷入深深的矛盾与痛苦之中。他把官场比做“尘网”,比做“樊笼”,正表露了他对官场深深的厌恶之情。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顺乎人的天性,恢复人的天性,使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两句话虽则寥寥十个字,却言简意丰,把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对置身仕途的痛苦和重返自然的渴望,都自然、形象而又真切地反映了出来。而在结构上,这两句诗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厌恶官场写到回归田园的愿望,引出后面的愿望变为现实,可说是承前自然,启后水到渠成。 重点品味: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诗句写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作者摆脱官场羁绊,如出笼之山鸟,轻快而自由。房前屋后,桑绕房舍,榆柳成荫,桃李繁茂,夜深人静,幽长而古朴的深巷不时传来几声狗吠,伴着声入梦,一觉醒来,不觉天已大亮,七彩的公鸡,振翅高飞,引长鸣于桑树之巔,多么怡人的风景。多么悠闲的生活啊! 4、总结 学完了陶渊明,同学们应该对他有自己的看法,那么把这些看法写出来,想想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重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