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鱼我所欲也 >> 正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重庆市万州区江南初级中学 徐成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⑶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⑷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同学们来还在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做出选择的话,你们仍然会选择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考验。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四、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多媒体显示字音及部分句子节奏)

  1、 故不为苟得也(wéi)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五、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黑体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贤者能勿丧耳      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妻妾之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列出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学习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分析第一段:

   ⑴ 学生划出层次,教师点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⑵ 纵观第一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

   ⑶ 教师小结本段: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2、分析第二段:

   ⑴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把本段可分为三层。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⑵ 在本段中,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⑶ 教师小结: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三、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教师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2、写作特点:

   ⑴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⑵ 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⑶ 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五、布置作业

  1、《走进名校》之《鱼我所欲也》。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几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⑴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两处)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⑵ 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① 故不为苟得    ② 二者不可得兼    ③ 如使人之所欲    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⑶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 贤者能勿丧耳。

  ⑷ “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

  ⑸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      的主张。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写作: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鱼我所欲也,孟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原创]《寡人之于国也》 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高中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文翻译: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过程
    《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处标点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在乎什么
    气势充沛 喻理生动──《寡人之于国…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辅导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杂谈
    孟子的“仁政”学说
    以三寸不烂之舌尽显雄辩风采──从《…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
    语文课文中研究性学习因素的开发──…
    用现代理念诠释亚圣“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背景知识
    《齐恒晋文之事》教案示例
    《寡人之于国也》疑难解析
    教学目标庄暴见孟子
    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练习测试
    《庄暴见孟子》 孟子
    讲授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教学过程
    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电子课本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备课资料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教参
    漫谈《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原…
    《齐恒晋文之事》教案示例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鉴赏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提要
    语文作业 齐桓晋文之事
    《寡人之于国也》固定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论辩…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评点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难点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题解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特殊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词语古今异义
    《寡人之于国也》词类活用
    《寡人之于国也》多义词辨析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字词解释
    《寡人之于国也》形似字辨析
    《寡人之于国也》多音字辨析
    《寡人之于国也》生字注音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分析
    关于《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中排偶句式的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寡人之于国…
    《庄暴见孟子》的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辩艺术
    暴见孟子教案(1)
    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高考要求及理解记忆…
    不违农时
    苍生之生,在我心兮──从《寡人之于…
    《寡人之于国也》电子教材
    孟子名言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诵读建议
    弈秋故事
    【读解】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2
    《齐人有一妻一妾》课堂练习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弈秋》
    电子课本 弈秋
    弈秋
    齐人有一妻一妾寓意
    《弈秋诲棋》赏读
    有感于《弈秋诲弈》
    《弈秋》教学摭议
    古代围棋名手弈秋
    弈秋教学
    弈秋的资料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
    围棋“鼻祖”弈秋
    《庄暴见孟子》说课稿
    《孟子》简介
    《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
    《弈秋》补注
    齐人有一妻一妾全剧
    《庄暴见孟子》教案
    孟子见梁惠王
    读《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梁惠王上
    齐 人 有 一 妻 一 妾
    《论语》《孟子》选读教学材料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
    孟子见梁囊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
    电子课本孟子见梁囊王
    《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记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课后反思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