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衣帛(bó)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各自朗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朗读 5.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能作口头翻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疏通词句,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学步骤: 一.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 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 ③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 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 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岁:年成 3.内容讨论: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⑤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二.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完成课本练习三 2.固定句式 完成练习四 3.通假现象 学生自行归纳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结构严谨 善用比喻 气势充沛 2.学生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同步阅读训练
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 1.“四书”、“五经”是指( )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史记》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周易》《春秋》 C.《大学》《中庸》《论语》《荀子》《诗》《汉书》《礼》《易》《春秋》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左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考克斯报告”污蔑中方通过所谓窃取美军事技术因而危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这种耸人听闻的指控是极其荒谬、别有用心的。 B.李登辉的“两国论”不但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反而使自己更加孤立,彻底暴露了他分裂祖国的狼子野心。 C.“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继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以武力实施其大陆政策,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严重步骤。 D.越来越多的北京人选择周边的国家当作自己和家人度假的地方。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汉朝的一尺 合现在的七寸半,这里的尺 跟汉朝的差不多。 ②这些字 后来都不用了。 A. 大概 大约 绝大多数 B 大约 大概 绝大多数 C 绝大多数 大概 大约 D 大约 绝大多数 大概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在“统一”这一众望所归的情势下,“台独”分子吕秀莲数典忘祖,猖獗鼓吹“台独”,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唾弃。 B.改革开放以来,以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副一条街”上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摩肩接踵矗立起来。 C.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没有完成好,还总是揽一些份外的事,而且对踏踏实实干活的人指手画脚,真让人匪夷所思。 D.北京几家家电厂商在进入电脑领域时都颇为谨慎,并没有想象中的挥金如土的派差别。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弘扬优秀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B.“网上之星”拥有简洁流畅的外壳,造型端庄典雅。 C.北京讯怡4月7日、8日在素有“电脑天堂”之称的中关村硅谷电脑城以当价格进行热力促销。 D.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网络共享同样的信息。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说战争没有什么好写的,因为战争是丑的、破坏的。假如社会上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文艺作品的材料,不知为何单把战争除外。假若文艺含有奖善惩恶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写呢? A. 战争正是善与恶交锋的材料 B.写战争就是写善与恶的交锋 C.写战争用的是善与恶交锋的材料 D.战争正是善与恶的交锋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红日》(吴强著)、《红旗谱》(梁斌著)是解放后很有影响的三部长篇小说。这三部小说都塑造了地下共产党员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光辉形象。 B.葛朗台、夏洛克、阿巴公、泼留希金是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丑恶典型形象。 C.《凉州词》是唐朝诗人王之涣作的一首词。 D.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装》、《儒林外史》、《老残游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山 中 问 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此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窅(yǎo)然”,远去貌。 8.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问”起,问者当是所谓“俗人”;二句应答而“笑而不答”,表现出一种矜持与几分神秘,也使诗增添了一分曲折美。 B.后两句写“碧山”之景,实是对“何意栖”的回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曲折、含蓄的韵味。 C.“心自闲”是诗人山居心境的一种写照,这种“闲”情皆因所栖“非人间”,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高洁。 D.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其有问有答,用笔有虚有实,语言质朴,转接轻灵,情绪舒缓,诗意淡远而蕴意幽邃。 9.下列诗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情调相近的一项是( ) A.风樯水槛尽飞花,一曲春波潋滟斜。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D.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0.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 句 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925年夏
A.“说出就是祸”、“能点着火”既说明了缄默的原因,也说明了“一句话”的力量。 B.“五千年”不仅表示时间,更代表了“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 C.诗中第二人称“你”指的是帝国主义列强,全诗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受国激情。 D.“青天里一个霹雳”比喻诗人发出的呐喊,说明这首诗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6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又出为豫州刺史。时越王贞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敕原之,配流丰州。豫囚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豫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 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责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光辅质其辞,仁杰曰:“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光辅不能诘,心甚衔之。还都,奏仁杰不逊,左授复州刺史。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吾等岂独无愧耶? B.为忠贞将来之诫。 C.本立竟得罪。 D.还都,奏仁杰不逊 。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诣 乃诣长史蔺仁基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B.贻 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作《师说》以贻之 C.竟 本立竟得罪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D.相 由是相待如初 巫医乐师百二之人,不耻相师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 B.(狄仁杰)特敕原之,配流丰州。 C.(狄仁杰)左授复州刺史。 D.由是(蔺仁基、李孝廉)相待如初。 1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惜罪人而亏王法——为什么爱惜罪人而让王法受损 B.缘坐者六七百人——受牵连获罪的有六七百人 C.仁杰哀其诖误,缓其狱——仁杰哀怜这些人被连累,延缓办理他们的案子 D.恐乖陛下存恤之旨——怕误解了陛下安抚的圣旨 15.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②请弃臣于无人之境 ③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 ④仁杰不之应 ⑤表成复毁,意不能定 ⑥此非万贞何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并州时,狄仁杰见郑崇质母亲年老多病,而郑却被派去极远的地方充任使者,便要求替代郑崇质执行任务。这一举动感动了彼此不和的蔺仁基、李孝廉,二人共弃前嫌,和好如初。 B 左司郎中王本立倚仗天子的宠幸专权,朝廷官员十分恐惧。仁杰向高宗报告,要求将其送与司法部门治罪,高宗却特别赦免了王本立。后仁杰又据理上奏,使王本立最终产获罪。 C.越王李贞起兵造反失败,受牵连的普通百姓有六百多人,财产被没收入官的有五千人。狄仁杰哀怜他们,秘密上表天子为他们求请。这些人获得特赦后到达流放地,一起立碑颂扬仁杰恩德。 D.宰相张光辅率军平定越王李贞的叛乱之后,不收敛兵锋约束士卒,却听任手下荼毒百姓,遭到狄仁杰痛斥。张光铺怀恨在心,回都城后向天子诬告狄仁杰,致使狄仁杰被降职为复州刺史。
答案: 1.B 2.B 3.B 4.C 5.D 6.D 7.B 8.C 9.A 10.C 11.C 12.B(“贻”是“留给”之意) 13.B(应为“天子”) 14.D(“乖”是“违背”之意;“旨”即“旨意”) 15.C 16.C(不是“普通百姓”,应为“参与叛乱的人”,下文的“逆人”、“豫囚”可以印证)
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B.弃甲曳兵而走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 );(2)( ) (1)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始也(开端) (2)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B.数罟不入氵夸 池(洼地积水)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 3.下列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1)( );(2)( ) (1)非我也,岁也 A.年岁 B.时光 C.年成 D.星宿名称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强取;季节 B.丧失;时机 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 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5.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察邻国之政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未之有也 ⑤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6.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移其粟以河内 ②请以战喻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二、课文阅读训练 “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1.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另外,请用~~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2.这部分第一段共五句,可分几层? 请回答,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答: 3.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4.“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氵夸 池(数署:密网)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 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6.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无乃尔是过与 7.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答案 一、1.C 2.(1)C (2)D 3.(1)C (2)B 4.A 5.B 6.①介,表对象 ②介,表方式 ③介,表凭借 ④介,表条件 二、1.七;谨庠序之教,……不负戴于道路矣。 2.分三层:一层(1-3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二层(4句)小结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三层(5句)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 3.D 4.B 5.B 6.D 7.C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对照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高中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
下一篇文章: 文言文翻译:寡人之于国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