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有一名男子,与一妻一妾住在一起。他常常独自一人外出,然后酒足饭饱而归。这人的妻子感到有些奇怪,心想:“没听说他在外面做什么大事,家里妻妾又没有过什么好日子,他怎么有钱经常在外大吃大喝呢?”于是便问其原因。她男人说道:“我在外面结交的都是些富贵家的人,人家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请我去还用花钱吃酒肉?” 这人的妻子半信半疑。她悄悄对那妾说:“我们的男人每次出去,总是吃饱了酒肉才回来。我问他经常跟什么人在一起吃喝,他说都是些富贵家的人。可是我们家从来都不曾有一位贵客登门呀!看来我要了解一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天,齐人的妻子起了个大早床。她躲躲闪闪地尾随在自己的男人身后。但是走遍了全城,甚至没见到有谁和自己的男人讲一句话。夫妻俩一前一后地在城里转了一阵子,忽然,这女人看见丈夫朝东门外走去,于是紧跟了上去。哪知道东门外是一块坟地。她只见自己的男人走东头、窜西头,向各家上坟的人乞讨着剩下的残酒冷菜。这女人一下子全明白了。她气呼呼地跑回家去,把真相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妾,并且伤心地说:“男人是我们女人的终身依靠,没想到咱们的男人竟然这么不争气。”这两个女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那男人的不是,为自己这辈子命苦而痛哭流涕。 那男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坟地里行乞的事已经露馅,回家后仍像往常一样得意洋洋地在其妻妾面前夸耀与贵人聚会的热闹场面。 世上居然有这般恬不知耻的人!由此看来,那些已经求得万贯家产、高官显爵的人,不曾干过让其妻妾蒙羞、痛哭之事的,也许为数不多。 这则寓言中的齐国男子,他那好逸恶劳、为贪图享受而完全抛弃人格的行为,集中表现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用齐国男子的丑恶嘴脸来比喻官僚的腐败、无耻,正是这个故事的寓意所在。 "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
明确:一种观点认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的突出和情节的安排。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又把所见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表达效果上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更突出 。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落。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另一种观点,也是笔者的观点,认为妾的出现要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带有很重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却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去分析,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即使说是为了情节的安排,也是牵强的。事实上"齐人"不过是比喻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如果看看那些人的影子,就是今天,我们的身边就多的是,为了升官,整天在复杂的人群中求张告李,是一种表现;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在无数次的无可奈何中委曲求全,这不是与乞丐一样吗?更有甚者,为了物质上的享乐,竟然给某些要人或权臣送上自己的妻子、女儿,茅盾先生的《子夜》中不是有这方面的精彩描写吗?所有这些人,他们富裕的是物质,贫穷的是精神,他们的已有财产和将有财产,岂止是养一妻一妾?《孟子》中的这一段,讽刺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群。作为为人修养的一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